创伤理论视角下詹姆斯·鲍德温小说中爱的主题研究

来源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詹姆斯·鲍德温是美国非裔作家中举足轻重的一位,在二战后的美国黑人文学发展进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人类具有普遍性问题的探索,他超越了黑人作家传统的种族抗议视角,深深影响了包括托尼·莫里森在内的许多黑人作家。
  “爱”是重要的普世主题之一。这在鲍德温的三部小说《向苍天呼吁》、《乔瓦尼的房间》、《另一个国家》中得到了典型的体现。在这些小说中,鲍德温思考了创伤与“爱”的密切关系。鲍德温希望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创伤,引起人们对黑人、女性、同性恋等边缘群体生活状况的关注。因此,从创伤的角度,可以更好地解读这些作品。
  在鲍德温小说中,创伤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回避反应和身份认同危机。受创伤的人屈服于创伤,放弃了所有的主动性,抗拒回忆创伤的经历。他们常常依赖酒精或麻醉剂来麻痹自己的感情。在身份认同方面,小说中的非裔美国人面临着“非白非黑”的矛盾心理;同性恋者也对自身男性气概产生质疑。这些创伤的原因涉及多个方面,如“家人分离”、“父爱缺失”、“种族歧视”、“男女对立”等多方面,但背后都蕴含“爱的缺乏”的共同特征。因此,正是爱的缺失导致了鲍德温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创伤,相互关爱则成为走出创伤的关键。这些爱来自家人之爱,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和跨越种族和性别的爱。
  通过分析鲍德温小说中创伤与“爱”的关系,可以看出鲍德温对当时的美国社会问题的深切关注,以及他为解决这些问题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鲍德温是一个普世主义者。
其他文献
20世纪70年代的“文化转向”运动让翻译研究不仅仅聚焦于语言层面上的问题,而且将触角深入到翻译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及社会语境。由此开始,社会、政治、历史等文化因素,与语言层面的翻译一起纳入到了新的翻译研究中。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成果之一。他指出:翻译即为改写,无论其目的如何,都是一定的意识形态或诗学形态影响的结果。《大学》是儒家经典代表作品之一,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曾在
学位
翻译手稿作为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所产生的翻译底本,直观记录翻译行为者动态的思维痕迹,是审视翻译决策过程的重要窗口。然而,由于史料搜集繁琐、文本识别困难等客观原因,翻译手稿长期以来并未引起学界关注。随着译者研究的不断深入,翻译手稿研究逐渐成为译学研究尤其是译者行为与翻译过程研究的重要一维。  本研究以埃达·浦爱德与老舍合译《四世同堂》的翻译手稿为研究对象。《四世同堂》是我国著名作家舒庆春(笔名:老舍)创
学位
政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政治的实施离不开语言。因此,政治话语作为政治的重要载体,其在把政治愿望转化为社会行为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并且引发了国内外不同领域的学者对政治话语的研究热潮。此外,美国作为世界强国,其政治决策和言论可波及到世界各地。其中,美国第45任总统特朗普关于移民议题的诸多言论,更是激起了全球热议,反对声音不断。鉴于此,本文以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发表的一系列涉及移民问题的演讲
学位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诞生了。然而,随即出现的辍学率高和缺乏深度学习等问题,使慕课遭受批评和质疑。针对这些问题,学者开始将慕课与校园的面对面课堂相结合,引发了基于慕课的新一轮混合式教学浪潮。混合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慕课中缺乏深度学习的问题,也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英美音乐和文化》是S大学首批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之一的课程。本研究旨在
学位
赫尔曼?麦尔维尔(Herman Melville ,1819-1891)是19世纪美国文学的重要作家,《奥穆》作为“波利尼西亚三部曲”之一,是一部自传色彩很浓的叙事小说,是根据麦尔维尔的真实经历创作而成的,麦尔维尔借小说主人公保罗的身份表达了自己对于帝国主义的态度和观点。保罗在南太平洋土著人的“野蛮社会”和西方白人的“文明社会”两种文化的激荡中,他的文化身份认同一直在发生位移。  本文围绕《奥穆》
学位
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语言使用者会经常不自觉地受到之前所听到或者所看到的词汇、语义或句法结构的影响,从而产出类似的词或结构。结构启动不仅能以句子作为启动项,还能以其他抽象结构作为启动项。本研究以Scheepersetal.(2011)及ZengTaoetal.(2013)的研究为基础,进行跨认知领域的结构启动研究。本研究基于简单算式与语言结构的表征共享性,研究沿用数学算式作为
学位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翻译学者莫娜·贝克(MonaBaker)从社会学和交际理论的角度,而非从传统语言学或叙事学角度对叙事做了新的诠释。本着翻译是一种再叙事活动的基本观点,贝克将叙事与口笔译相联系,从时间性、关联性、因果情节设置和选择性采用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叙事的基本特点,提出叙事不仅简单呈现现实,同时也参与建构现实。另外贝克还认为,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承担者,从自身立场出发,主动地削弱或强化叙事的内容,影
学位
报刊杂志作为非裔美国人的喉舌,是美国非裔作家发表文章,透视社会现状的重要平台。因此,作为重要传播媒介的报刊杂志与美国非裔文学开启了传统文化中一呼一应的互动模式。然而国内外缺乏对两者之间的互动性研究,因此本文对两者之间所凝结的呼应互动性研究有助于学者从传播学角度把握美国非裔文学的思想形态,从而有助于进一步研究美国非裔文学。  本文将从四个不同文学时期来阐述其与报刊杂志之间的呼应互动作用。第一章重点关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1949—)是英国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坛享有盛誉。他的作品吸引众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很多学者从创伤救赎,伦理批评,生死观以及后现代等视角展开了对他作品的研究。斯威夫特丰富的人生阅历,多彩的生活为其创作素材提供了重要来源,他的作品大都聚焦男性主体,描写男性的生活百态,生存困境以及伦理困惑。但是在着力刻画男性人物的同时,作品也成功地凸显了斯威夫特创作不同时期的女
阿米里·巴拉卡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剧作家、诗人、小说家和政论作家,也是美国黑人革命戏剧和当代黑人文化艺术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之一。巴拉卡的文学生涯始于50年代,是当时格林威治村颇有名气的“垮掉派诗人”。1960年,巴拉卡访问古巴,开始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古巴之行对他的思想和艺术观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开始逐步转向黑人民族主义文学阵营。1964年对他来说是重要的一年,他在短短几个月内先后创作出四部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