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村户籍人口大量向城市涌进,这一具有流动性的人口除了数量庞大、知识储备不足的农民工以外,还有农村户籍的大学生群体。该群体从知识储备量上来说是大学生,但从制度身份上来说仍属于农民,无法完全享受与非农村户籍大学生以及城市市民同等的待遇,相比之下的弱势地位所引起的心理上的剥夺状态应该引起关注。基于此,本文致力于探究农村出身的高学历个体在与身边的非农村户籍大学生群体的对比中,劣势地位对心理的负面影响中的重要但不显现的一个方面,即对农村户籍大学生从进入城市生活场域之后心理上可能经历的相对剥夺感的动态研究。主要为了厘清一个过程,个体的心理压力状态即相对剥夺感在时空中的动态变化过程,以及在中介调节机制下的积极或者消极的行为取向。 布迪厄将场域视为竞技场,根据他对场域的诠释,可以将“场域”理解为注重人们的能动行为的关系主义的社会结构,在此理解基础上,本文将农村户籍大学生进入城市之后生活和学习的关系结构视为城市生活场域,这是从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得出的概念。农村籍大学生在场域变化过程中,旧的社会关系逐渐淡化,新的社会关系逐渐形成,同时,个体在农村场域中所形成的旧的惯习受到新场域的排斥与融合,新的惯习的形成过程中,一方面是新旧文化的冲突,个体自身所有的处于劣势地位的文化与城市新文化的触碰过程中,其相对剥夺感日渐突出,感知融入惯习之中,易产生社会不公平感和对社会各阶层明显的态度倾向,如“仇富”心理等;另一方面,以户籍的不同而划分的群体之间的群际伤害例如歧视和敌对也或显性或隐性地存在着,农村户籍大学生群体相比较与非农大学生群体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在城市生活的竞技场中部分农村户籍大学生具有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倾向性。 典型的相对剥夺理论有三个不同的理论分支,由戴维斯发展的J曲线理论、由朗西曼提出的ABX理论和由赫什曼论述的隧道理论分别为农村籍大学生从农村生活场域转变到城市生活场域后相对剥夺感的形成与动态变化提供解释依据。国内部分学者根据相对剥夺感产生的原因不同将其分为横向相对剥夺感和纵向相对剥夺感,结合布迪厄关于场域的解读可将农村籍大学生的相对剥夺感的形成与发展分为入场时纵向相对剥夺感的形成、在场时横向相对剥夺感的凸显以及离场时相对剥夺感所导致的积极或消极行为取向这三个阶段。事实上,这三个阶段并没有明显的时间界限,在整个农村籍大学生从农村到城市再到不知该往何处去的过程中,其相对剥夺感呈动态变化的过程。 人类的思想与行为是受控于客观环境的,客观环境的作用力是可以由制度制定者和执行者予以改变和调整的,当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人文关怀下对不满于社会环境或者自身状态的农村籍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可能会使农村籍大学生产生向上流动的意愿,并为之刻苦努力;相反,假设任由农村籍大学生消极片面地看待其相对剥夺地位则会造成个体宿命论,轻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者甚至造成社会失范行为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