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籍大学生相对剥夺感的动态研究——基于H省G县的个案分析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e51265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村户籍人口大量向城市涌进,这一具有流动性的人口除了数量庞大、知识储备不足的农民工以外,还有农村户籍的大学生群体。该群体从知识储备量上来说是大学生,但从制度身份上来说仍属于农民,无法完全享受与非农村户籍大学生以及城市市民同等的待遇,相比之下的弱势地位所引起的心理上的剥夺状态应该引起关注。基于此,本文致力于探究农村出身的高学历个体在与身边的非农村户籍大学生群体的对比中,劣势地位对心理的负面影响中的重要但不显现的一个方面,即对农村户籍大学生从进入城市生活场域之后心理上可能经历的相对剥夺感的动态研究。主要为了厘清一个过程,个体的心理压力状态即相对剥夺感在时空中的动态变化过程,以及在中介调节机制下的积极或者消极的行为取向。  布迪厄将场域视为竞技场,根据他对场域的诠释,可以将“场域”理解为注重人们的能动行为的关系主义的社会结构,在此理解基础上,本文将农村户籍大学生进入城市之后生活和学习的关系结构视为城市生活场域,这是从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得出的概念。农村籍大学生在场域变化过程中,旧的社会关系逐渐淡化,新的社会关系逐渐形成,同时,个体在农村场域中所形成的旧的惯习受到新场域的排斥与融合,新的惯习的形成过程中,一方面是新旧文化的冲突,个体自身所有的处于劣势地位的文化与城市新文化的触碰过程中,其相对剥夺感日渐突出,感知融入惯习之中,易产生社会不公平感和对社会各阶层明显的态度倾向,如“仇富”心理等;另一方面,以户籍的不同而划分的群体之间的群际伤害例如歧视和敌对也或显性或隐性地存在着,农村户籍大学生群体相比较与非农大学生群体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在城市生活的竞技场中部分农村户籍大学生具有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倾向性。  典型的相对剥夺理论有三个不同的理论分支,由戴维斯发展的J曲线理论、由朗西曼提出的ABX理论和由赫什曼论述的隧道理论分别为农村籍大学生从农村生活场域转变到城市生活场域后相对剥夺感的形成与动态变化提供解释依据。国内部分学者根据相对剥夺感产生的原因不同将其分为横向相对剥夺感和纵向相对剥夺感,结合布迪厄关于场域的解读可将农村籍大学生的相对剥夺感的形成与发展分为入场时纵向相对剥夺感的形成、在场时横向相对剥夺感的凸显以及离场时相对剥夺感所导致的积极或消极行为取向这三个阶段。事实上,这三个阶段并没有明显的时间界限,在整个农村籍大学生从农村到城市再到不知该往何处去的过程中,其相对剥夺感呈动态变化的过程。  人类的思想与行为是受控于客观环境的,客观环境的作用力是可以由制度制定者和执行者予以改变和调整的,当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人文关怀下对不满于社会环境或者自身状态的农村籍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可能会使农村籍大学生产生向上流动的意愿,并为之刻苦努力;相反,假设任由农村籍大学生消极片面地看待其相对剥夺地位则会造成个体宿命论,轻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者甚至造成社会失范行为的产生。
其他文献
社会变迁历来就是社会学研究重点之一,本文延续了这一研究传统,选取了婚姻支付变迁作为理解农村社会变迁的一个窗口。本文以婚姻支付变迁为研究内容,以农村择偶困境为新的考
社会结构和个体实践之间的关系不是建立在真空中或抽象的社会中的,而是发生在一定的空间场域中。人的行动动机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文化与社会中建构出来的,人们根据自身行动的意
个体工商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作为社会中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在城市的商品市场中进行合法经营,有力地拉动了就业、活跃了市场,促进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人
通过对婚迁到上海某中心城区X街道“外来媳妇”的调查,本篇论文描述了中国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适应和社会支持的状况,并对影响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社会适应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我国农村社会面貌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村民自治制度实行以来,农村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
社区矫正在我国出现时间还比较短,还不到15年的时间,但是近几年吸引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社区矫正研究上来。大部分的学者将社区矫正对象作为一个总体来研究,很少有从性别视角出
本文是上海市宝山区ST街道的经验研究。文章试图以家庭与亲密关系的个体化为分析框架解释城市老年人在家庭与社区的非正式支持中遭遇的问题与困境,通过考察城市老年人对家庭非
本文基于对山东省济宁市H小学的调查,运用定性的研究方法,从心理、行为、环境三方面对小学学习不良儿童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干预方法和建议。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