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葫芦素B对食管鳞癌EC109细胞的生长和迁移的抑制作用、以及对食管鳞癌EC109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将食管鳞癌EC109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作为研究对象。待生长细胞状态稳定后,选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采用MT法检测药物对食管鳞癌EC109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并通过划痕实验检测葫芦素B对细胞系的诱导迁移情况。根据计算出的IC50结果,后续研究选择浓度为0.2IC50和0.3IC50的葫芦素B作用48小时作为放射增敏浓度和时间,设单纯照射组、照射给药组(0.2I C50)和照射给药组(0.3I C50),采用克隆形成实验计算相关放射生物参数,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给药浓度以及联合放射后细胞凋亡及周期分布情况。结果:1、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葫芦素B不同浓度作用24小时和48小时后对食管癌细胞EC109体外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越加明显,呈现出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将量效关系行直线回归分析后测得24小时和48小时I C50值分别为:949.40nM和257.56nM,葫芦素B对食管鳞癌EC109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划痕试验结果显示:葫芦素B干预处理的食管鳞癌EC109细胞经划痕处理后,随着时间的延长,癌细胞向划痕内部生长及迁移细胞数不断减少,药物作用24小时和48小时的相对迁移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具有明显的抑制食管鳞癌EC109细胞迁移的作用。3、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给予I C50附近的葫芦素B浓度0.2I C50和0.3I C50),随着浓度增加细胞存活分数逐渐降低,细胞存活曲线左移,肩部变窄。单纯照射组、照射给药组(0.2I C50)、照射给药组(0.3I C50)的平均致死剂量(D00)值分别为1.57、1.51和1.34,照射给药组(0.2I C50)、照射给药组(0.3I C50)的放射增敏比(SER)分别为1.04和1.12,具有一定的放射增敏作用。4、细胞周期结果显示:随葫芦素B度的增加,药物组与照射给药组的细胞周期中处于G2/M期细胞的比例逐渐升高.同时伴有G0/G1期细胞减少,凋亡SubG1期随之增高。同一药物浓度下,照射给药组的G2/M期比例高于药物组(32.13±3.10 VS19.50±2.04,42.57±6.42 VS 28.87±3.88,P<0.001),照射给药组S期比例低于给药组(11.73±0.57 VS 18.60±0.70,8.20±1.18 VS 16.17±2.15,P<0.001)。5、流式细胞凋亡实验结果显示:随葫芦素B浓度的增加,药物组的凋亡率由8.17±0.42增至17.53±2.44,32.10±1.81(P=0.001和P<0.001),同一药物浓度下,照射给药组的凋亡率高于药物组(26.70±3.03 VS 17.53±2.44、38.13± 3.56 VS 32.10±1.81, P=0.003和P=0.033)。所以药物单独使用或者联合放射有诱导凋亡的作用。结论:葫芦素B能明显抑制食管鳞癌EC109细胞的增殖,同时具有抑制细胞迁移的能力,单独使用或者联合放射可诱导细胞凋亡,引起细胞周期阻滞,葫芦素f与射线联合使用时随药物浓度增加放射敏感性增强,有一定的放射增敏效应,其机制可能与G2/M期细胞阻滞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