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ar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公共租界内的会审公廨设立于1864年,于1928年被中国政府收回,存在了六十多年。在会审公廨存续的六十年的时间内,主要行使审判租界内一切民事和刑事案件的职能,同时它还兼理了租界内的立法职能和行政管理职能。本文将从会审公廨产生的前奏领事裁判权开始探索。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除了规定将中国五所城市设为开放口岸,洋人在这些口岸内可以从事经营、贸易和旅游等活动。随着领事裁判权的扩张,西方列强要求在口岸内划定特定区域作为租界。租界内设立工部局作为行使行政权的机构。工部局要求在租界内设立法庭专门审理涉洋案件。中国传统思想“非我同族,其心必异”发挥了作用,清政府也希望“夷人治夷”。于是,成立了专门管理租界内诉讼事务的机构。这种机构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名称,上海公共租界内的称为会审公廨,汉口租界内的则称为洋务公所,厦门的称为会审公堂。本文将以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为研究对象,如无特别说明,文中所称会审公廨均指上海公共租界内的会审公廨。文章第二部分将主要关注于会审公廨的机构设置。会审公廨设立后,为实现其司法职能,要求中方和外方分别派员。在一定程度上,其机构和人事编制直接影响会审公廨职能。中外双方设立会审公廨的目的决定了会审公廨以司法为主要职能,除此之外,它还承担了一定行政和司法职能。本文第三部分就以会审公廨的立法职能为研究对象。作为中国政府派出官员担任主审官的机构,会审公廨的立法,除了自主立法,在设立初期,也听命于清政府发布行政命令。随着外方在租界内扩张势力的要求,也开始应外方要求发布行政命令。这些行政命令在后来的审判中,都作为审判依据出现在记录中。接下来,本文将重点分析会审公廨的司法职能。会审公廨在成立初期,沿袭了中国传统衙门的特征。在行使司法权时,包揽了侦查、起诉和检察等事项。随着会审公廨章程修订,侦查职能开始专由巡捕房行使。在公堂布局和审判程序方面也有了改进。西方司法现代化进一步渗入。最后本文将在中国近代法律现代化的背景下,分析会审公廨内是如何实现法律现代化的。这个现代化的过程,既包含了实体法方面的变化,也包含了程序法方面的变化。会审公廨虽然只是在租界内行使审判权的机构,它的法律现代化却走在了全国的前面。
其他文献
本文试图以冷战结束后国际环境和改革开放后国内社会的结构性变化为背景,对中国开展的伙伴关系外交实践进行深入考察,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中国当前伙伴关系的总体特点。中国的伙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
20世纪70年代发端于欧美的法律谈判,是一种由律师出面,代理当事人解决纠纷的一种非规范性纠纷解决方式。但是,法律谈判有别于调解、仲裁等纠纷解决方式:它没有严格的纠纷解决程序
作为法官评判证据制度的一种,自由心证制度在中外证据制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就实际影响来说,自由心证制度在国外很受推崇,在国内却颇受非议。很显然,自由心证制度在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