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我国刑事庭审中禁止进行诱导性询问,有关诱导性询问的预设分析理论基本上都是来自英美国家,实际存在的相关理论比较少,大部分都是从静态层面进行研究,也就是说,许多学者更侧重于对言语形式的研究,而不是在特定语境中对语言的研究。通过探索语用预设的历史和理论背景,本文主要从动态层面探讨语用预设与诱导性询问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一定法庭语境中预设研究的简要回顾,本文着重于探讨诱导性询问中确定性描述、叙实动词、定语从句、时间状语从句、问题类型等各种不同的预设触发语的使用,通过分析发问者各种语用策略的使用,提出鉴别预设陷阱的方法;随后,本文还通过一则美国案例以进一步对语用预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过分析,律师经常利用语用预设的单向性、主观性、隐蔽性的特征对证人,原告或被告进行诱导性询问。对于律师而言,交叉询问中使用一定的语用策略来获得理想的证言是行之有效的。在交叉询问过程中,律师进行诱导性询问时会把自己主观的、单方面的陈述嵌入问题中以对证人,原告或被告的证词加以导向与影响。因此,受律师询问的诱导,证人或被告陈述的事实就会有利于问话者一方。本文旨在通过对诱导性询问的语用预设价值的分析,提高控辩双方的语言运用能力,并完善和提高诉讼程序的效率,确保程序正义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