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探讨并阐述“醒脑开窍、解郁安神”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症(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的临床疗效。通过对比“醒脑开窍、解郁安神”针刺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在抑郁状态改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方面的影响,进一步判断“醒脑开窍、解郁安神”针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中医针灸治疗卒中后抑郁症提供更有价值的临床参考依据。 2、观察卒中后抑郁症患者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NE)、血清白介素-1β(IL-1β)、血清白介素-6(IL-6)、核转录因子-κβ(NF-κ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治疗前后的浓度变化,初步探讨针刺治疗的起效机制。 方法: 1.一般资料:选择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脑病科门诊及病房于2017年2月至2018年02月期间收治的符合条件的卒中后抑郁症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灸组、对照组,每组各32例。2.治疗方法:全部患者均按脑卒中指南接收脑卒中常规西医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口服盐酸氟西汀,针灸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解郁安神”针刺治疗,均治疗1个疗程(4周)。3.观察指标:于治疗开始前一天、治疗第28天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量表)评分,根据治疗前后HAMD总分减分率观察、判定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以NIHSS、ADL量表评分评价PSD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情况;同时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NE、NF-κβ、IL-1β、IL-6、TNF-α的浓度,结合HAMD量表评分变化,初步探寻针刺治疗起效机制;最后根据临床不良反应监测和评定,评估针刺疗法的安全性。 结果: 1、最终完成实验的60例患者在治疗前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资料经卡方检验、方差齐性检验等提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基线均衡,具有可比性。 2、在疾病治疗前,两组患者HAMD、NIHSS、ADL评分之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HAMD、NIHSS均有下降,ADL评分均得到提高,组内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的疗效表现最为突出。 3、两组治疗后NF-κβ、IL-1β、IL-6、TNF-α浓度下降,NE浓度增加,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NE、NF-κβ、IL-1β、IL-6、TNF-α浓度改变与HAMD量表评分存在相关性。针刺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4、针灸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66.67%。经过统计学分析检验,两组组间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针刺组在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方面副作用表现少,未对继续治疗产生影响,更无危及生命的症状。 结论: 1、“醒脑开窍、解郁安神”针法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预后,安全而无副作用。采用针刺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症比单纯应用西药治疗疗效更为显著,这为针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一项强有力的依据。 2、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程度与IL-1β、IL-6、TNF-α、NF-κβ浓度呈正相关,与NE浓度呈负相关。患者的抑郁程度越高,IL-1β、IL-6、TNF-α、NF-κβ浓度越高,NE浓度越低。 3、针刺治疗PSD可能通过抑制NF-κβ蛋白表达,降低IL-1β、IL-6、TNF-α等炎性因子浓度,促进NE等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缓解炎性因子的表达,减轻炎症程度,发挥抗炎作用,从而改善PSD患者的抑郁情绪。这为临床治疗PSD提供了新的针刺疗法及起效机制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