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学是一门怎样的学问?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过程中学科属性经历了哪些改变?本文力图勾勒出社会学理论品格发展的历史逻辑。社会学在中国经过了引入、发轫、成长、中断和重建的曲折历程。学科内蕴的理论品格也经历了从早期的实用性,到以调查方法为基础的实证性,再到实证与人文并举的双重属性这一辩证的发展。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面对本土社会内忧外患的深重形势,社会学被引入中国。早期社会学的发端与演化,同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危机密不可分。在当时,社会学肩负着保全民族国家、解决社会危机,进而寻求富国强民之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使命。在传统向现代的社会变迁背景下,在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的文化对峙中,早期社会学者选择了具有实用价值的西方实证社会学。这一时期社会学表现为社会救治学的特点,形成实用性的理论品格。中国社会本有的人文主义传统和社会学应有的人文主义精神被遮蔽了。伴随实证社会学的深度传播和研究方法的发展,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实证取向进一步强化,实用性品格转向了实证性。1949年以前,中国社会学理论特性的形成源自于对西方社会学的依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学的实证品格则主要受制于政治的型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对社会学专业的批判和改造,就反映出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为标志的革命理论取代传统社会改良理论,发挥社会批判与建设功能的意旨。恢复重建后的中国社会学,徘徊于意识形态与实际操作之间,陷于“去政治化”和技术化的境地。于是,社会学被定义为实证科学,否认价值评价和意义阐释等非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合理性,仅应用实地调查和数据统计为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以此来表明社会学的客观中立态度。实证社会学在中国社会学界一统天下。全球化背景下当代社会中心任务的转换和欧洲人文主义思潮的冲击,实证主义社会学遭到了激烈的批评。基于中国社会深厚的思想文化传统和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困境,费孝通先生高瞻远瞩地对中国社会学的根本属性和历史使命提出了创造性的构想:超越传统学科界限,拓展学术空间。这是对既往社会学观的反思,真正把社会理解为人的存在方式,社会学是关于建构人类理想生活共同体的一门学问。中国社会情理性的特质和人文性的思想传统,为中国社会学提供了生长的根基。开掘社会学实证与人文的双重属性,综合运用整合定性与定量的合众研究方法,发挥定量描述与人文教化的社会功能,构建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学理论是本文的价值旨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