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各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义务教育作为提升国民素质的一项基本教育制度得以确立。作为政府的一种制度安排,如何能更有效地体现政府的政治意图和社会效益自然是政府考虑的首要议题,其中入学方式的选择是制度安排的一项重要内容。从义务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各国基本上实行就近入学制度,但是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国家制度、国家形式等因素的影响,就近入学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除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外,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到了当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家长民主、权利意识的增强,本初意义的就近入学制度的稳定性受到了严重挑战,择校行为开始出现,入学方式呈现一种多元化、复合型的特征。正是由于就近入学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差异和就近入学制度的最新发展态势导致了我国教育界对就近入学制度的理解存在较大分歧,在教育实践中也存在实施路径不规范甚至违法操作的现象。本研究首先从理论上对就近入学的价值基础作深入分析,通过就近入学制度的逻辑建构进行理论澄清,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提供方法论的指导;然后在建构就近入学制度逻辑体系的基础上为我国就近入学制度在发展中所面临的新问题进行分析,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方式的家庭选择权问题、流动性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力图为决策层提供一些新的可操作的政策建议,充分发挥本研究在政策层面和实践中的工具性价值。基于以上的理论设想,本文从以下三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是文章导论,介绍论文选题背景、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第二部分是文章正文,分四个章节,第一章论述就近入学制度的“实然”状态,即在实践层面中就近入学制度“是什么”;第二章对就近入学制度存在的价值基础作深层分析,它主要回答的是“为什么”这一价值层面的问题,即价值主体为什么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坚持就近入学制度,为什么就近入学制度会这样存在和发展,它是就近入学制度逻辑建构的理性根基;第三章分析了就近入学制度的理论模型,描述就近入学制度存在的理论形态;第四章在分析就近入学制度的发展问题基础上提出积极的应对策略。第三部分是文章结语,主要对本文的逻辑思路、理论建构的目标、研究价值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