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温室微热管阵列相变蓄热墙体的传热特性研究

来源 :兰州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zhi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带一路”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及西部惠农政策推动了西北地区日光温室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日光温室产业为该地区蔬菜周年均衡供应和农民就业增收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虽然西北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但该地区冬季寒冷、气温日较差大,加上传统日光温室依靠墙体材料显热被动的蓄放热方式,使得冬季日光温室热环境营造与调控技术面临新的挑战。为了提高温室墙体蓄热能力,提升温室蓄热墙体调控温室热环境的能力,本文基于被动式蓄热原理,结合微热管强化传热技术,提出了一种日光温室微热管阵列相变蓄热墙体,采用试验的方法,重点探究了该蓄热墙体的传热特性及其对温室热环境的改善作用,主要开展了如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首先,通过文献资料梳理归纳了国内外学者在温室墙体蓄热和改善温室热环境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分析了传统日光温室墙体在蓄放热和保温性能、建造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本文将微热管阵列强化传热技术和相变蓄热技术结合起来,基于温室墙体蓄热,提出一种被动式日光温室微热管阵列相变蓄热墙体构筑方式。该墙体利用弯曲微热管阵列较大的热输运能力,将白天温室内多余的太阳能导入墙体内部,同时利用相变材料板进行潜热蓄热;夜间在室内气温下降时再及时的将存储的热能向室内释放出来,最大程度的利用温室墙体自身的蓄热能力。其次,根据该墙体的构筑方式,设计了微热管阵列传热性能试验台,对弯曲微热管的传热能力进行了定量分析,寻求弯曲半径、弯曲角度对微热管阵列传热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将500mm和750mm两种长度的平板微热管阵列弯曲成“乙”字型,微热管阵列仍具有较好地热传输能力。基于温室墙体的使用需求,以倾角为90°时平直热管为比较对象,弯曲后热管的表面轴向温度分布更加均匀,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热管等温性上升,但弯曲会使微热管阵列最大传热量降低。弯曲后微热管阵列等效导热系数相比于平直微热管有所增大,对于两种长度的微热管阵列,在相同加热功率下,不同弯曲半径对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不明显。“乙”字弯曲微热管阵列绝热段水平部分越短,传热极限越大。弯曲后热管的热阻有所减小,且热阻主要集中在蒸发段,应尽可能减小蒸发段热阻使热管获得更好的传热性能。根据以上试验结果,综合考虑微热管阵列传热能力和日光温室墙体建造需求,选取500mm长度,弯曲半径为40mm,冷凝段弯曲角度为90°的“乙”字形微热管阵列来制作微热管砌块并进行温室蓄热墙体构筑。最后,根据确定的弯曲微热管阵列尺寸,用水泥砂浆将弯曲微热管阵列砌筑成微热管砌块,然后利用制作好的砌块和相变板搭建小尺寸温室试验台进行对比试验,对墙体蓄热量、蓄放热速率、室内空气温度以及墙体内表面涂黑和未涂黑时的温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典型冬季晴天连续三日试验墙体内表面温度最大值分别为48.05℃,47.84℃,49.69℃,相比普通墙体平均提高了23.60%。连续三个完整蓄放热周期内试验墙体内表面温度比普通墙体的平均提高5.54℃,其中蓄热时段内平均提高7.60℃,放热时段内平均提高4.49℃。将试验墙体内表面涂黑前,蓄热时段内试验墙体内表面温度比普通墙体平均高出3.2℃,涂黑后平均高出5.8℃,最高温度平均提高了22.3%。三日内试验温室空气温度峰值比普通温室空气温度峰值分别高0.77℃,0.68℃,1.93℃。从蓄热结束时刻到次日早晨放热结束时刻,试验温室空气温度降幅分别为18.15℃,13.49℃,18.49℃,相比普通温室平均减小了24%。对墙体蓄热量进行分析发现,典型冬季晴天连续三日试验墙体的蓄热量对比普通墙体分别提高了89.71%,106.80%,91.68%,新型墙体放热量相对于普通墙体分别提高了97.97%,95.97%,95.27%。在蓄热时段内,试验墙体的蓄热速率平均高出普通墙体87.99%,放热时段内试验墙体最大放热速率为76.93W,相对于普通墙体的31.15W提高了147%;平均放热速率46.27W,相对于普通墙体的26.28W提高了98.86%。微热管阵列和相变板的结合使用有效的提升了温室墙体的热性能,增大了墙体蓄热量且提高了墙体内部的温度,从而可以使得墙体在夜间可以释放更多热量来维持室内热环境。本文提出了微热管阵列相变蓄热墙体及其构筑方式,分析了该墙体的热工性能和对温室热环境的改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西北地区新型日光温室墙体的建造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目前,铁路综合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Railway,GSM-R)已经普遍应用到我国各大高铁建设中,比如京沪高铁以及本文项目背景银西高铁等。虽然GSM-R系统普遍应用在高铁建设之中,但如果网络节点搭建不合理,后期可能要对基站重新选址建造,极大地浪费建设成本。因此本文首先利用数据挖掘算法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下构建无线场强覆盖预测模型
计算机视觉是人工智能领域中的一个热点方向,通过模拟生物视觉,对捕捉到的图像数据进行理解与识别,从而实现视觉任务的自动化,并被广泛应用到自动驾驶、医疗、安防监控等领域。然而,在不良天气状况下(如雾、霾天气),输入图像的质量会严重影响视觉任务的精度与表现。在雾、霾环境下,由于空气中存在大量的悬浮气溶胶颗粒,使得成像系统采集到的图像具有较低的可见度和对比度,进一步阻碍了计算机对图像信息的分析与提取能力。
本中国无人机厂商所生产的各类产品正在满足越来越多的行业需求,如紧急救灾、警务安保、土地测绘、电力巡检、农业植保和交通监控等。这使得无人机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未来前景,在将计算机视觉中的深度学习技术和无人机航拍技术相结合的智能系统中,对所得图像中的目标进行检测与识别是其中举足轻重的步骤。在常规场景目标检测任务中检测结果良好的模型在航拍图像检测中结果通常一般。因此针对航拍场景中检测对象的特性来构
经典的土压力理论所求结果均为极限状态下的土压力值,在实际工程中随挡土墙位移的发展其受到的土压力会逐渐变化,土压力与墙体位移有关。大量试验及工程实践均发现,在一般情况下挡墙产生的位移均较小,并未能达到主动或被动极限状态,因此,绝大部分正常工作的挡土墙所受土压力在静止土压力与极限土压力之间。在挡土墙设计时如果仍采用经典土压力理论计算有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也可能会引起不安全的工程事故,为了提高挡土墙
随着我国水利工程的大力发展,引水工程中的引水隧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结合高寒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脆弱的生态环境、复杂的地域环境等因素,隧洞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绿色施工问题也被日益重视。本文以引大济湟工程某引水隧洞为工程实例,首先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TS NX对引水隧洞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隧洞施工过程中洞室位移和初衬、钢拱架、锁脚锚杆应力变化规律;然后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建立以初衬厚度(
随着我国大量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建设,隧道工程也得到大力发展,为了解决特殊地形下公路线桥隧衔接、总体线型规划和优化等问题,出现了多种特殊形式的隧道。其中小净距隧道作为一种新型隧道结构能够适应比较复杂的地形,节约土地资源,有较好的优化线形并方便与桥梁衔接,近些年来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小净距隧道结构的复杂性,在不同实际工程中差别很大,在设计施工中有许多关键问题亟需解决,需要我们更进一步研究和讨论。本文主
余震作用下,桥梁结构的震害会在主震造成的损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发生更为严重的破坏。本文以天水郡十字交通疏解工程立交桥为工程背景,选取其中两联(一联直线梁桥、一联曲线梁桥)为研究对象,开展序列地震作用下的易损性分析,并与主震作用下的易损性进行对比,评价研究对象在序列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和资料,详细介绍了桥梁抗震和序列地震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总结了
近年来,高填方明洞在公路和铁路工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研究者借鉴涵洞结构的减载措施,采取了许多相类似的减载方法对明洞的卸载措施及卸载机理进行了研究,有效的降低了明洞洞顶土压力。然而,这种高回填是人类在短期内重构形成的,相比于已沉积上百万年的自然土壤而言,回填压实黄土处于松散状态,后期会出现土体固结蠕变,使得结构正上方土柱与相邻土柱之间出现相对沉降,产生摩擦力或剪应力,影响高填方结构的安全稳定。另外,
近些年间,随着磁悬浮列车的逐渐成熟,对磁悬浮的探索不断更新,众多研究者不断开展对高温超导体和永磁体之间的作用力(磁悬浮力)的研究。目前悬浮力的研究多集中在实验研究部分。随着物质的消耗和磨损,永磁体不是完整无缺的,针对含缺陷永磁体,以及非理想高温超导磁悬浮系统的悬浮力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针对非理想矩形永磁-超导悬浮系统,对非理想矩形永磁体的磁场分布进行了理论和仿真研究,同时对非理想高温超导磁浮轨道系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