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 siRNA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的影响目的:外源病灶或肠道内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进入血液形成内毒素血症。通过细胞膜受体,LPS激活巨噬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释放炎症因子,造成多器官损害。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能调控基因转录,所以,本研究应用HDAC1 siRNA干预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观察HDAC1沉默对炎症巨噬细胞的影响。方法:首先,从四组siRNA序列中筛选出HDAC1蛋白沉默作用最强的一组,用于后续研究。将RAW264.7细胞分为对照组,LPS组和siRNA组。待细胞融合度达到40%时,预先转入优化的HDAC1 siRNA,终浓度为50nM。4小时后,LPS组和siRNA组中分别加入LPS,终浓度为50ng/ml。转染48小时后,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测定细胞相对增长率,并分别检测上清总HDAC活性、细胞HDAC和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HDAC1 siRNA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以及细胞培养上清总HDAC活性。LPS促进HDAC1、HDAC3和HDAC4的mRNA表达,而HDAC 1 siRNA则能抑制以上HDACs的基因表达。相较对照组,LPS组的IL-1 β、NF-κB P65、TNF-α、GM-CSF 和 Cox-2 等炎症因子 mRNA 水平增加,而 siRNA组与LPS组相比,上述炎症因子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结论:HDAC1 siRNA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有炎症保护作用。第二部分:曲古抑菌素A对急性肝衰竭大鼠的肝脏保护作用目的:急性肝衰竭是一种以大量肝细胞坏死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疾病,常常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器官衰竭。LPS诱导的炎症反应引起肝脏损伤,在急性肝衰竭中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在多项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中被证实能改善炎性疾病。因此,本研究用曲古抑菌素A(trichostatinA,TSA)干预急性肝衰竭大鼠,观察其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脏的影响。方法:用D-氨基半乳糖联合LPS共同诱导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以及TSA组。TSA组大鼠在造模前2小时预防性注射TSA(200 mg/kg),而其余两组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造模48小时后,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肝脏HDAC表达、组蛋白乙酰化程度、肝功能和肝脏炎症因子表达水平,以及肝脏组织学改变。结果:TSA抑制急性肝衰竭大鼠肝脏HDAC表达,促进组蛋白乙酰化,同时明显改善肝组织病理性改变和肝功能损害,并且下调肝组织中炎症因子的表达。结论:造模48小时后,TSA对急性肝衰竭大鼠仍有肝脏保护作用。此效应可能与组蛋白乙酰化增加抑制肝脏炎症相关。第三部分:曲古抑菌素A对急性肝衰竭大鼠的肠道保护作用目的:“二次打击学说”是急性肝衰竭的主要机制,其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引起对肝脏的第二次“打击”。肝功能异常造成肠道损伤,血清LPS增加,而LPS又损害肝脏功能,二者形成恶性循环。本研究用TSA干预急性肝衰竭大鼠,观察其对模型大鼠肠-肝轴的影响。方法:用D-氨基半乳糖和LPS联合诱导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TSA组,每组6只。造模前2小时经尾静脉预防性注射200mg/kg TSA,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造模后48小时,检测小肠HDAC表达、组蛋白乙酰化程度、炎症因子表达、肠道通透性和组织形态改变,并取全结肠观察动力改变。结果:TSA抑制急性肝衰竭大鼠的肠道HDAC表达,促进组蛋白乙酰化,明显降低肠道中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小肠组织的病理损害和肠道通透性,同时纠正结肠动力紊乱。结论:模型诱导后48小时,TSA对急性肝衰竭大鼠的小肠和结肠均有保护作用。此效应可能与抑制肠道炎症发展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