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他汀类药物在脑卒中的一、二级预防以及降低其90天死亡率已有相关证据。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广泛应用于评估脑血管病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有研究通过TCD证实他汀类药物改善脑血管反应性;关于他汀类药物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备受关注,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和血栓调节蛋白(TM)等血浆标志物以及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MD)是常用的评价血管内皮功能的指标,而循环内皮祖细胞EPC的数量和功能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评价脑卒中血管内皮功能的新的标志物。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vWF和TM水平、循环EPC的数量和功能以及FMD的影响,通过TCD评估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探讨患者的生存获益。方法:纳入2008年4月到2008年9月入住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的首次发病且发病2周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5例,所有患者按照实际血脂水平及危险因素予以规范治疗,并测定治疗前血浆vWF和TM抗原浓度,TCD评估其脑血流动力学,发病3个月时复查上述指标并评估mRS、BI及NIHSS,按是否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分为用药组、停药组及非用药组并进行比较;从中入选发病1周内并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15例,逐周观察他汀类药物对其外周血EPC数量和迁移能力的改变,以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9例为对照;入选MRI证实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塞的患者30例,其中用药组20例和非用药组10例,观察发病3个月时FMD与发病2周内的变化。结果:(1)实际随访76例患者。发病3个月时,用药组健侧大脑中动脉(MCA)和颈内动脉颅外段(ICAex)的血流速度(Vm、Vs)均较发病2周内显著提高(P<0.05),健侧MCA的搏动指数(PI)显著下降(P<0.05),而停药组和非用药组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未见显著改变;用药组和非用药组具有良好预后(mRS≤2)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停药组(P<0.05),但前两者无显著差异。(2)所有患者发病2周内的血浆vWF抗原浓度平均为1.59±0.09 U/ml,血浆TM抗原浓度平均为32.76±3.55 ng/ml,发病3个月时用药组vWF显著下降,停药组和非用药组下降均无统计学意义;用药组和非用药组TM均显著下降,用药组下降较非用药组显著,停药组TM无显著改变;预后较好(mRS≤2)的患者发病3个月时的血浆TM水平显著低于预后较差(mRS>2)的患者(23.48±5.57 vs 35.25±9.62,P=0.015)。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第2周开始EPC数量逐渐增多,且第3和第4周增多较为显著(P<0.05);EPC的迁移能力在治疗第2和第3周显著提高(P<0.05),而第4周则有下降的趋势。EPC数量及迁移能力的变化与LDL的下降无显著相关性。(3)用药组3个月后的FMD显著改善[(9.10±2.56)%vs(6.13±1.60)%,P=0.000],且FMD的提高与健侧MCA PI值的改变成显著负相关(r_s=-0.432,P=0.031),即患者FMD提高越多,健侧MCA的血管顺应性改善越多;非用药组FMD较基线时无显著改变;所有患者发病3个月时FMD与患者预后成正相关。结论:他汀类药物可能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vWF和TM水平,提高外周血EPC数量和迁移能力,改善肱动脉FMD,并改善脑血管脑血流动力学;而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改善可能与良好的预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