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变迁中的集体记忆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_d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体记忆是一种社会建构的过程与结果。雷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树立的,最成功的榜样人物之一。他的形象作为人们的集体记忆,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源于新闻媒体建构的不同,是历史变迁的见证。本文以《人民日报》1961年至2014年有关雷锋的报道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时期对于雷锋形象建构的不同,将之划分为三个阶段。通过原型沉淀理论,将新闻报道中对于雷锋及“雷锋们”形象建构的过程,进行分解、剖析。以原型沉淀过程中的原型唤醒、原型置换、原型沉淀三个步骤为分析框架,对三个阶段的报道内容进行分解、测量、分析,从而展示媒体对于雷锋形象建构在不同阶段的变化。本文在第一章中将文章的核心概念进行了梳理,同时对原型沉淀的三个步骤进行了简要的叙述。第二章是对于抽样样本量化后的统计,是报道内容的宏观量化反映,它直观展现了《人民日报》对于雷锋形象的建构在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三、四、五章为本文的主体部分。这三章分别对原型沉淀过程中,原型唤醒、原型置换、原型沉淀的过程加以详述,以三个不同步骤实现的手段和结果为展示内容,将抽样样本的研究结果进行呈现与分析,从而对雷锋形象建构的变化加以总结和说明。《人民日报》对于雷锋形象建构过程中的三个阶段,都展示了在历史变迁中,媒体对于雷锋形象建构的显著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其指代人群的不断扩大和身份特征的不断丰富,更体现在对于雷锋及“雷锋们”直接报道的减少,对于学雷锋活动报道的增多和对于雷锋精神的不断强调。媒体对于雷锋形象建构的变化并非单纯来源于社会客观事实的改变。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在榜样人物的形象建构上,充分考虑并满足了国家政治意识的需求和公民社会意志的需求。本文最终得出结论:集体记忆的变迁源于客观事实的转变与主观意识的推动——雷锋形象建构的变化,充分展现了集体记忆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能动地发生变迁的过程,这也在客观上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其他文献
<正> 有效应力法和总应力法是边坡稳定分析中常用的两种方法。但是,实践中却对总应力法的概念有着一些模糊的看法。为此,本文拟对总应力法的概念、强度指标确定及进行滑弧稳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对乡村体验旅游在城乡大众体育统筹发展的意义进行分析。通过对重庆"乡村嘉年华"乡村体验旅游区的实地调查,发现乡村体验旅游对统筹城乡大众体育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建设当中,在此背景之下,我国当代的大学生在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有效途径上,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在我国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来提升当
VR,即虚拟现实技术,这一计算机技术课创造出一个具有真实感官的世界,并且基于多源信息融合,产生沉浸感、交互感,令使用者身临其境。随着VR技术体系的完善,以及商业化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