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进步对国际贸易分工模式具有基础性推动作用,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国际贸易模式从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发展到产品内分工。当产品的不同生产工序为追求最低生产成本被配置到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时,全球价值链便应运而生。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全球价值链重构和产业分工格局重塑趋势明显。随着我国工业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要素成本上升,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于保持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在经济发展方式逐渐由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背景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日益加深。面对国际经济竞争和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如何通过技术进步促进我国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和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技术进步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以及其他学者的研究,本文梳理了技术进步对全球价值链长度的影响机制,发现技术进步对全球价值链长度同时具有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本文采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数据,运用基于DEA的Malaquist指数法和投入产出法计算出各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全球价值链长度。综合考虑其他影响全球价值链长度指标的变量,构建计量模型,运用系统GMM实证检验了工业行业技术进步对全球价值链长度的具体影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第一,总体上,技术进步对中国工业行业全球价值链长度具有促进作用;细分行业的实证结果表明,与资源、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技术进步相比,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技术进步对全球价值链长度的促进作用更大。第二,将全球价值链长度分为国内部分和国际部分,在资源、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进步对全球价值链长度的国内部分具有促进作用,对国际部分则具有抑制作用,对全球价值链长度整体具有促进作用。在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进步对全球价值链长度国内部分作用不显著,对国际部分则具有促进作用,对全球价值链长度整体具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