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投资是公共支出的重要内容,是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保障经济公平是政府存在的合法性依据之一,在公共投资中政府必须追求经济公平。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公共投资密切相关。在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条件下,国家对一个区域投资越多,该区域经济发展就越快,公众分享到的公共产品越多,福利也越高。为促进经济公平,公共投资应当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事实上,财政收入永远赶不上财政支出,公共投资必须提高效率,效率不足,经济公平就会失去基础。但是,当效率与经济公平冲突时,必须予以权衡——当经济公平受到损害时,政府必须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公共投资包括基础设施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医疗卫生投资、文化事业投资,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是公共投资中最重要的两种形式。研究这两种投资形式可以看出公共投资与区域经济公平的关系,运用这两种公共投资形式能够很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公平。本文通过对它们的公平性进行研究,提出了我国公共投资促进经济公平的建议。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公共投资与经济公平进行一般分析。首先,分析公共投资的依据,包括市场失灵、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三个方面。市场经济主要依靠市场自身配置资源,但是市场经常会失灵。市场失灵主要体现在市场效率、公共产品、外部性、规模收益递增、风险和不确定性,以及代际效率和公平等六个方面。市场失灵后政府必须进行公共投资以恢复市场效率,促进经济公平。公共投资是实现经济公平的基础,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政府对不同地区投资的多少,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公共投资少的地区较之投资多的地区经济增长相对较慢,公众分享到的公共产品相对较少,个人收入也较低,这就导致区域间经济不公平。公共投资的主要依据是市场失灵,但是,市场失灵后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确定公共投资的范围,并进行投资。在某些情况下,市场失灵后可以自发解。只有当市场无法进行自发解时,公共投资的范围才能确定。公共投资的范围不仅取决于市场失灵的程度和领域,还取决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低,即使市场失灵了,国家也没有财力进行大范围的投资。另外,社会分配、人口的变化、技术的进步、社会和政治因素也影响公共投资范围。因此,国家在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时,必须考虑上述因素。公共投资范围不仅关系到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而且关系到公共投资的效率与公平。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投资范围,既能提高公共投资效率,也能增加经济公平。其次,从法哲学和经济学范畴探讨经济公平的内涵,然后分析经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科、不同学者对经济公平有不同的理解,经济学特别是计量经济学兴起后,经济公平逐渐从抽象走向具体,在某种程度可以进行度量。经济公平与经济效率相生相伴,又相互矛盾,公共投资必须对两者予以权衡,这样才能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再次,浅析了公共投资范围。第二部分研究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济公平的关系,即基础设施投资对区域经济公平的影响。基础设施是最重要的公共投资领域之一,它对区域经济公平的影响最为明显。首先,对基础设施的内涵进行解析,然后对其分类。基础设施这一概念被广泛使用,但是其内涵和外延并不确切。本文将基础设施界定为直接或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公共条件或设施设备,范围主要包括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通信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水利工程和地质灾害治理等基础设施。其次,研究基础设施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正相关,即,在不考虑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对某地区基础设施投资越多,该地区经济增长越快。如果一个国家长时期在不同区域投资差别较大,则严重影响区域经济公平。再次,考察了我国不同区域对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形成的公共产品的分享状况。从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来源和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能源等主要基础设施区域分布两个角度考察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的区域公平状况,表明我国基础设施投资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公平。最后,研究基础设施投资方式对区域经济公平的影响。基础设施分为纯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纯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投资;私人产品应当由私人投资;准公共产品可以由政府和私人共同投资。为了增加产品供给、提高服务质量,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基础设施投资逐渐由过去单纯由政府投资转变为由政府与私人共同投资。总体上,私人投资基础设施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降低了分配效率,影响了经济公平;政府要适度权衡两者关系,既要提高效率,也要注重公平。根本上而言,提高效率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公平。文章介绍了基础设施投资方式的内涵和类型后,较为全面考察国外私人投资效率。上个世纪,英国率先进行私有化改造,因此,主要介绍英国改造负责基础设施投资和经营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造情况,同时,也对其他国家的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总体上,发端于英国的私有化改革是比较成功的,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效率与公平相互冲突。在找出这些问题的原因后,对几个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研究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公平——主要是对收入分配的影响。首先,探析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内涵。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经济增长和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一种收益率很高的资本。它包括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卫生保健、人力迁移等几种形式,其中学校教育是最主要的人力资本投资。由于人力资本具有正的外部性,所以,人力资本属于公共产品,政府应当承担主要投资责任。其次,分析了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情况下,人力资本投资越多,经济增长越快。其次,就人力资本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展开探讨。人力资本投资绝对影响个人收入,一般地,人力资本投资越多,个人收入越多。人力资本投资之于一个国家如此,之于一个地区也是如此,因此,对一个地区人力资本投资多少,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发展。最后,考察了我国区域人力资本投资和城乡人力资本投资情况。研究表明,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区域差别很大,严重影响区域经济公平。第四部分主要研究政府在公共投资中促进区域经济公平的作用。在资源配置方面和收入分配方面,市场是无法自动实现经济公平的,促进区域经济公平政府责无旁贷,政府也能够发挥作用。首先,研究了西方政治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关于政府责任的理论。政治哲学家认为,人类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够生存下去,才会更加自由、幸福。当个人将自己的权利让渡或者授权给共同体后,共同体就应当为个人提供庇护和保障,这种庇护和保障应当是平等的,这就是共同体的职责。经济学家认为,公共投资是政府管理经济的主要职能,现代社会要求更多的公共产品,由于市场失灵,公共产品的提供只能由政府提供。其次,考察了国外政府在公共投资中促进去经济公平的实践,总结出经验,以供我国借鉴。最后,就我国公共投资如何促进经济公平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公共投资向西部地区倾斜,促进区域经济公平;二是投资方式上要实现多样化,以提高效率,促进公平;三是以法治保障公共投资,将公共投资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