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淫羊藿为小檗科淫羊藿属植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的功效,在我国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中国是淫羊藿的地理分布中心,约有40个淫羊藿品种,目前形成药材商品的主要种类有15种。淫羊藿中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并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现已被开发成多种成方制剂,如仙灵骨葆系列、益肾灵颗粒、益肾壮骨颗粒等,临床应用广且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药材“黔淫羊藿”收载于贵州地方标准《贵州中药、民族药药材标准》(2003年版),植物来源包括粗毛淫羊藿、天平山淫羊藿、黔岭淫羊藿、光叶淫羊藿、毡毛淫羊藿共5个品种,是淫羊藿药材在贵州等西南地区的习用品种,亦是苗族习用药材,但其药材标准相对简单,为进一步完善和提升黔淫羊藿的质量标准,规范药材市场,提升药材品质,本课题通过生药学、分子生物学、质谱技术和指纹图谱技术对黔淫羊藿样品定性定量研究,对不同品种黔淫羊藿的质量进行评价。方法在课题前期进行黔淫羊藿的样本收集和鉴定,通过观察叶片的外观形态,并运用分子生物学中DNA Barcoding技术考察黔淫羊藿的鉴定特征;通过质谱技术对黔淫羊藿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对黔淫羊藿中的5种化学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并结合指纹图谱技术评价不同品种黔淫羊藿的质量水平结果收集黔淫羊藿样品共35份(包括3份茎样品和2份拟巫山样品),通过叶片外观形态特征可对黔淫羊藿品种来源进行初步判定,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选用psbA-trnH和ITS两个DNA条形码序列对黔淫羊藿进行NJ树聚类分析,发现样品产地与植物基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采用RRLC-DAD-ESI-MS~n方法对5个黔淫羊藿品种、黔淫羊藿茎和拟巫山淫羊藿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通过分子离子峰得到化合物分子量、多级质谱串联提供的碎片离子信息结合化合物裂解规律,与标准品或文献比对后,共鉴定出17个化合物,包括16个黄酮苷类成分和1个生物碱类成分。对5个品种的黔淫羊藿及拟巫山淫羊藿共35批样品进行指纹图谱研究,并对样品中的5个黄酮类化学成分(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淫羊藿苷和宝藿苷Ⅰ)进行含量测定,发现不同采收季节、产地及药用部位均会对黔淫羊藿样品的指纹图谱产生较大影响。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黔淫羊藿样品质量差,不宜药用,粗毛淫羊藿和天平山淫羊藿在春夏季采收的样品质量较高,而茎的黄酮类成分含量低,不应与叶片混用,并对贵州标准中药材“黔淫羊藿”标准的提升和完善提供了参考依据。以淫羊藿苷为内参物,建立淫羊藿苷对其他四种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以相对保留时间定位目标峰,采用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与外标法比较,在一定条件下,该法测定结果与外标法测定的结果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从性状、分子、化学成分定性及指标性成分定量四个方面对黔淫羊藿进行了初步的探究,达到了预期的实验目的,为完善和提升黔淫羊藿的质量标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