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对地衣酚显色法测定D-核糖含量的测定条件、短小芽孢杆菌转酮酶缺陷突变菌株B1916菌学特性及遗传标记、发酵生产D-核糖条件优化及5L罐下的发酵动力学模型进行了研究。 对地衣酚显色法测定D-核糖含量的测定条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确定了利用地衣酚法测定D-核糖含量的最适工艺条件。 对B1916的菌学特性和遗传标记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B1916为Shi-+Ade-+His-三重缺陷型,不具有芽孢形成能力,可以耐受100g/L的D-核糖。而且在发酵产物中没有检出葡萄糖酸,是一株性能优良的D-核糖生产菌株。 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设计,确定了最佳种子培养基配方为(g/L):山梨醇20,玉米浆25,K2HPO4 3,KH2PO41,酵母膏2.5,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36℃、初始pH值7.2、装液量40mL、摇床转速170r/min。 利用SAS软件,对发酵培养基的各种成分进行了响应面分析。并确定了最佳的发酵培养基组成为(g/L):葡萄糖175,玉米浆20,硫酸铵8.1,MnSO40.056,CaCO320(分消)。在研究发酵条件对D-核糖发酵的影响时发现,B1916最佳的菌体生长pH值和最佳的D-核糖合成pH值不一致,因此在发酵中采取前期pH值为7.2,后期降为6.7的调节方式。在最佳发酵条件下,D-核糖产量为70.4g/L。在对D-葡萄糖酸对菌体生长和D-核糖合成的影响的研究中发现,D-葡萄糖酸对菌体生长有抑制作用,但可以促进D-核糖的合成。 以5L罐分批发酵所得菌体干重、葡萄糖浓度、D-核糖产量数据,利用SAS软件编程进行拟和,得到以下动力学方程: 该模型较好的反映了D-核糖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产物形成及底物消耗的动力学过程。对D-核糖的发酵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