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80年Lakoff和Johnson提出概念隐喻的理论后,国内外众多学者开始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究隐喻以及隐喻在语言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很少有人通过调查学生词汇层面的隐喻能力发现学生隐喻理解和运用中的薄弱环节,也鲜有人对以概念隐喻为基础的外语词汇教学方法如何开展进行系统的阐述。本文正是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探讨概念隐喻和外语词汇教学的关系,测试学生词汇层面的隐喻能力,探讨开展概念隐喻为基础的词汇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具体的教学实践方法,。论文分为四章,主要内容如下:论文第一章是国内外有关隐喻和词汇教学相结合研究的文献综述。国外有关隐喻和词汇的主要研究成果既有单纯理论探讨,如Frank Boers于1998年提出通过概念隐喻教授介词的空间延伸意义。也包括相关的教学试验,如Frank Boers2000年做了有关利用隐喻概念进行词汇教学的试验。Gibbs& O’Briend研究了概念隐喻对于习语和谚语理解和学习的驱动力。国内的学者林书武,束定芳,胡壮麟都强调了了这一研究的理论意义,蓝纯著书对比了汉英空间隐喻。本文试图通过调查学生词汇层面的实际隐喻能力对通过隐喻进行词汇教学加以系统阐述,以期将它作为现行词汇教学方法的补充促进学生词汇能力的提高和词汇教学的发展。第二章阐述了本文的理论基础概念隐喻理论以及概念隐喻和词汇教学的关系。概念隐喻理论包括概念隐喻的定义,工作机制,分类和主要特征,概念隐喻和隐喻表达的区别。词汇的教与学都是复杂的过程,词汇在语言的重要地位决定了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因而探索有效而多元的教学方法非常有意义。概念隐喻和词汇教学之所以能结合归根是由于语言和认知的密切关系,本文通过生动的语言实例揭示了隐喻包括空间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对于多义词,隐喻对于习语隐喻表达的具体意义。词汇层面的隐喻能力的培养对于词汇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最后归纳了隐喻能力的相关研究并尝试给出补充性的定义。第三章是有关于中国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在词汇层面的隐喻能力测试,具体包括从源域推测出目标域的能力,运用喻词的能力测试,以及考察学生运用母语隐喻造成的负迁移。受试的对象是85名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的英语专业大二学生。为保证其信度,试题内容主要来源于隐喻数据库和Lakoff的著作以及大学英语教材。结果显示:学生的原始隐喻能力从高到低存在很大的差距。学生喻词运用能力较差。文化,思维模式以及中西隐喻概念的差异给学生从源域推测目标域和用目标语思维带来很大的困难。学生在词汇的多义方面,对本身兼着名词和动词词性的单词的动词隐喻用法,对于习语的掌握很欠缺。第四章提出了以概念隐喻为基础的词汇教学法概念。这种教学法应该遵循五个原则:系统,交际,文化,认知和情感原则。要注意语境的运用。教授的内容既包括介词,词类为名词兼动词的多义词,动词短语,习语和隐喻性表达。具体的教授方法既可以采用自上而下法也可用自下而上法。作者尝试着给出了教学模型。每种方法都有其利弊,尤其是这种方法还不成熟,还有待于完善。本论文探讨了概念隐喻和外语词汇教学的关系,并尝试通过测试学生对隐喻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发现词汇学习的薄弱环节和问题,从而具体阐述以概念隐喻为基础的系统词汇教学法。本文提出的以概念隐喻为基础的词汇教学法不过是一种探索和尝试,还需要很多的教学试验来支持。相信多元的词汇教学法会促进词汇教学的更大发展,促进学生隐喻能力和词汇能力的同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