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立足中医“因时制宜”及“治未病”理论,应用冬病夏治穴位敷贴与六味补气颗粒综合干预COPD稳定期肺肾气虚证患者并进行临床研究,深入观察COPD稳定期肺肾气虚证患者肺功能、年急性加重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生活质量、中医证候积分及西医症状、体征积分变化,初步综合判定、评价中医特色综合疗法对COPD稳定期的疗效,探求其临床推广应用价值。2.初步探究冬病夏治穴位敷贴与六味补气颗粒综合干预对COPD稳定期肺肾气虚证患者外周血SP-D、TGF-β1、IL-32水平的影响,为中医药特色疗法综合干预COPD稳定期提供一定科学依据。方法1.本研究纳入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及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科门诊COPD稳定期(肺肾气虚证)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试验期间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将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作为统计数据来源。治疗组予以舒利迭吸入基础治疗,于夏至时开始予以中药穴位敷贴外敷治疗2个月,冬至时开始予以六味补气颗粒口服治疗2个月,对照组予以舒利迭吸入基础治疗。在六味补气颗粒治疗后对两组进行为期1年的多时间点随访观察。2.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第2个月、治疗后第5个月、治疗后第8个月、治疗后1年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不同观察时点的肺功能、年急性加重次数、平均住院天数、CAT评分、中医证候总积分及西医症状、体征积分变化,此外,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第5个月的外周血SP-D、TGF-β1、IL-32水平,并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1.总疗效、症状改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6.7%)高于对照组(73.3%),较对照组疗效更优(Z=-2.671,P<0.05);两组在治疗后、治疗后第2个月、治疗后第5个月、治疗后第8个月的中医证候积分及西医症状、体征积分均少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肺功能比较: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第2个月、治疗后第5个月均略高于治疗前,治疗后第8个月略低于治疗前,且自治疗后第5个月开始呈下降趋势,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第2个月、治疗后第5个月、治疗后第8个月均略高于治疗前,相对于对照组,虽然可轻度提升FEV1、FEV1/FVC均值,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肺功能下降趋势,但亦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年急性加重次数、平均住院天数比较:通过回顾患者治疗前1年期间急性加重史并与治疗结束后1年内急性加重史相比较发现,两组患者通过治疗后年急性加重次数及急性加重住院的平均天数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4.生活质量比较: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治疗后第2个月、治疗后第5个月、治疗后第8个月的CAT评分均少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别在治疗后、治疗后第2个月、治疗后第5个月的CAT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第8个月较治疗前存在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第8个月较治疗前虽有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外周血SP-D、TGF-β1、IL-32水平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后第5个月血清SP-D、TGF-β1、IL-3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治疗后SP-D、TGF-β1、IL-32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第5个月SP-D、TGF-β1、IL-32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第5个月虽低于治疗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基于中医“因时制宜”和“治未病”思想,运用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法与六味补气颗粒冬治法综合干预COPD稳定期(肺肾气虚证)患者疗效明确,能一定程度上抑制肺功能下降趋势,减少年急性加重次数、缩短平均住院天数,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具备中医特色治疗优势和推广价值。2.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法与六味补气颗粒冬治法综合治疗COPD稳定期(肺肾气虚证)患者,可有效降低SP-D、TGF-β1、IL-32水平,可能减轻气道或肺部炎症反应,从而缓解或抑制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