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高原进程下教师离职博弈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D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职业生涯和人力资源管理中,人们的职业发展会经历多个发展阶段。在职业生涯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中,教师和学校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进行彼此资源交换,教师为学校提供知识、劳动等,学校从组织层面对教师回馈以职位晋升、职业发展引导措施、尊重等,达到教师和学校的互惠状态。教师们职位的晋升和职称的提高是教师工作水平得到学校认可的重要标志。但是当教师们发现自己任教的学校仅他们提供了有限的职位晋升、职称评级或工作内容变动,就会进入职业生涯高原期。职业高原期指的是个人职业生涯中经历一定成长后经历的一个停滞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长期处于一个职位上,在有晋升意愿的情况下,长期不能实现职位晋升或职称提升,个体就会进入层级职业高原;如果个人认为当前的工作已经无法再带给自己任何进步,或者认为已经不需要提高职业技能就可以应付当前工作,因此而不愿意再进步,此时人们就进入了工作内容职业高原。职业高原被认为是影响员工积极性,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和离职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是典型的“扁平化”组织,管理层级少,管理幅度大,领导岗位少,所以职位晋升困难,因此教师也十分容易进入层级职业高原。另一方面,教师在职业生涯的开始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这些挑战不会在以后增加,因为教师们通常从毕业起就完全承担法律和教学责任,又按学段的学习年限循环,工作内容长期处于循环状态中,教师作为一种“扁平职业”,具有二十年经验的教师可能会从事与他们开始教学时基本相同的工作,因此教师十分也容易进入工作内容职业高原中。一般认为,教师职业高原会导致教师工作满意度下降,工作绩效下滑,离职倾向上升。但是也有少数研究发现,职业高原也会降低离职倾向。教师离职倾向是指教师因为多重原因想要离开任教学校的想法,是离职行为的重要预测因素。当教师产生离职倾向后,并不会立即辞职,而是会与学校进行利益博弈,教师和学校在博弈后,选择符合自己最大化利益的策略,教师与学校达到均衡状态。如果均衡状态下教师的离职倾向过高,这意味着教师离职的可能性极大。如果均衡状态下教师的离职倾向较小,那么教师很可能不会有离职行为。教师的离职倾向,随着教师职业高原的进程发展而变化,不同进程下的教师与学校会达成不一样的均衡状态。本研究运用波士顿矩阵,根据教师当前绩效和未来提升潜力,将教师们分为问号型、瘦狗型、金牛型和明星型四类,描述了教师在职业高原进程中的不同状态。研究假设教师与学校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教师和学校都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教师追求个人收益的最大化,学校追求教师队伍稳定性和教育质量的最大化。分别对不同职业高原进程下的教师与学校的离职博弈过程进行分析,发现教师的职业高原并不一定会带来较高的离职倾向。对当前工作绩效较低的教师来说,职业高原下的瘦狗型教师离职倾向会比非职业高原下的问号型教师更低;对当前工作绩效高的教师来说,职业高原下的金牛型教师离职倾向会比非职业高原下的明星型教师更高。这与从前研究中认为职业高原会增强离职倾向的研究结论有所不同。学校建立优质稳定的教师队伍,应该对不同职业高原进程下的教师的离职倾向进行针对性干预,不能一概而论。学校应加强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引导与投资,帮助有较高离职倾向的金牛型教师早日走出职业高原,降低其离职倾向;帮助目前绩效水平和未来提升潜力都较低的瘦狗型教师突破自我,摆脱职业高原的负面影响,提升绩效水平;加大对教师的关怀力度,保持明星教师的高绩效水平,促进问号型教师向明星型教师的转变。同时,学校要从多方面保障教师的职业发展,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平,增强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增强教师们对学校的忠诚度,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优质性。
其他文献
党内法规建设作为党的建设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制度保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延安时期,面对复杂而严峻的革命斗争形势,自身力量迅速壮大且独立自主性日益增强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局部执政的实践中,开始提出“党内法规”命题,在继承中央苏区制度成果的基础上,加强了党内法规建设。延安时期,党内法规建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学说和毛泽东建党思想为指导,弥补了某些方面的缺失,在法规的
学位
院校归属感对学生的学业投入、是否完成学业的选择以及未来的成功发挥重要作用,而人际互动对院校归属感形成起关键影响作用。研究采用H省两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本科生问卷调查数据,探讨了本科生人际互动和院校归属感的现状,不同背景特征本科生人际互动和院校归属感水平的差异,以及本科生不同类型人际互动对院校归属感的净影响和条件性影响。统计结果显示:H省“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生人际互动水平较低,不同类型的人际互动
学位
重点大学建设政策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的一项重要议题,几乎贯穿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始终,制定了重点大学发展战略,不仅可以培养高、精、尖人才、提升高校的科学研究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也可以塑造高等教育发展的典范,引领高等教育发展。从1950年重点大学政策实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和办学质量在几十年间得到了质的提升,但同时,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招致了社会的批评和质疑。论文对我国
学位
随着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为了培养“新工科”卓越人才,各大高校纷纷从探索建设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角度着手,来推进新工科建设的实践。新工科建设提出了全新的工科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等学校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与通识教育的理念相吻合,因此高校推进新工科建设的实践途径在于实行通识教育改革,通识教育是通过通识课程来具体落实的,但纵观国内学者对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展开的研究,大多
学位
进入新时代以来,义务教育的工作重点由普及转向均衡发展和质量提升。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理配置义务教育教师资源,使教师在县域范围内进行有序流动,国家出台了“县管校聘”政策。“县管校聘”教师管理制度是指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实行的对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进行统筹管理的制度,目的在于统筹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分配,优化县域内各学校的师资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推动义务教育学校的均衡发展。2020年,L县
学位
教育评价是教育的“指挥棒”,不仅能检验现代教育的质量,并且能指导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在当今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由于受到科学主义、工具主义惯性的影响,我国的教育评价呈现出以科学主义取向的教育评价范式,以知识测验、计量统计等科学化的手段进行评价,并以指标精确衡量的方式来评定教育评价的效果。该范式强调教育评价的工具属性,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内在发展需要,教育评价的激励、诊断、改进、教育等作用未得
学位
书院图像与文字之间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性与互证性,图像可以发挥补史、证史、明史的史学功能,因此从书院图像的角度出发,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书院的发展。清代福建书院图像主要来源于志书,共244幅,涉及书院96所,上编主要对其兴毁状况,以及相关书院图像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并按一定原则整理集成书院图志。从不同的时期来看,清代福建书院图像的数量波动较大,而以乾隆为最,这是因为乾隆时期的书院发展与方志编纂均处于较高的水
学位
近年来,中小学课外培训市场获得飞速发展,学生在各类课外培训上的投入逐渐增多。多数家长热衷于通过课外培训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然而,关于参与课外培训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成效却众说纷纭,是基于家长的主观愿景,还是真实有效?少有实证研究的论证。鉴于此,研究采取量化方法探究初中生课外培训投入对综合素质发展的影响,力求回答:(1)初中生课外培训投入的现状如何?(2)初中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现状如
学位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能否完成某一目标做出的推测与判断,是对自身行为所具有的一种信念或自信。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自我效能感与师生关系是两个影响小学生学习和心理成长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为了探讨贫困地区小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师生关系的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抽取了贵州省关岭县某镇三所小学三至六年级小学生为研究被试,采用《自我效能
学位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一直存在“引不来、留不住、教不好”的顽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乡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乡土文化逐渐丧失独特性,乡村教师的精神生活亟需得到应有的关注。乡村教师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会影响到他们的教学、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扎根农村的决心,而乡村教师乡土文化自信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论文选取了两所乡村学校中的6位在校教师为访谈对象,借助访谈法对乡村教师乡土文化自信现状进行了分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