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启蒙在中国的话语语境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汇,它不仅关涉思想文化领域,也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思想文化领域的大变革,启蒙一词再次进入到知识分子和普通大众的视野,然而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也导致进入九十年代的中国开始反思启蒙的价值,形成一股强劲的“反启蒙”潮流,文学观念也开始转变,表现为解构启蒙、消解启蒙与否定启蒙。因此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启蒙与反启蒙相悖存在的话语语境。余华的小说创作活跃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并且一直延伸到新世纪,而这一创作时段又与启蒙与反启蒙语境的形成时期相契合。因此,余华的小说创作过程既赶上了“新启蒙运动”的发生和蓬勃发展,也经历了“反启蒙”势头的逐渐高涨,甚至见证了启蒙与反启蒙间激烈的相互博弈。因而,从大的语境重新考量余华的小说,就不免会产生疑问:余华的小说在启蒙与反启蒙相悖存在的语境之下是应合了“新启蒙运动”的潮流,延续了五四启蒙的精神内核,并且吸收了“新启蒙”思想的精髓表达着某种启蒙意识以及价值还是以一种独特的叙述姿态对“启蒙”进行反思、解构、消解甚至否定,从而顺应了九十年代的“反启蒙”话语表达?本文通过对余华小说的仔细研读,结合以往对于余华小说的研究成果,重点论述余华小说所存在的潜在启蒙指向和反启蒙姿态,并且依据此指明在余华的小说当中,启蒙与反启蒙是相悖存在的。论文分为三章,以启蒙和反启蒙的核心内涵作为着手点,对余华的小说所存在的潜在启蒙指向和反启蒙姿态进行分析与探讨。第一章从启蒙和反启蒙的概念入手,首先指明启蒙的三大核心要素分别是理性主义、质疑精神以及人本主义,而后对反启蒙的形成以及实质进行梳理,认定在80年代和90年代交接之时在大的语境内存在启蒙与反启蒙相悖存在的现实。第二章是对余华小说潜在启蒙指向的论述,分为三节:一是对其小说反叛传统的质疑精神进行分析;二是对其小说讲述苦难的人文情怀的分析;三是对其小说反思批判的理性思索的分析,三节分别照应启蒙精神的三大内涵,以其印证余华小说具有潜在启蒙指向。第三章是对余华小说的反启蒙姿态的论述,同样分为三节,分别从“拒绝读者”的言说方式与哲学探索、放弃启蒙姿态的民间叙事、与启蒙相悖的市场化写作三个角度证明余华在小说的创作形态上具有反启蒙的姿态。结语部分对前两部分进行了总结,指出启蒙与反启蒙相悖存在的现象并非余华小说独有,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