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LA-DP区域的多态性和分子进化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0230612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MHC)即白细胞抗原系统(HLA)是人类基因组中多态性最高的区域,其编码的糖蛋白分子在人类免疫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HLA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早期主要集中于经典座位等位基因外显子的分型,但是其中大多数疾病的遗传因素仍没有得以完全阐明,这主要是由于MHC区域高度的连锁不平衡和异常复杂的进化模式。近年来,人们对非编码序列的重要性重新认识,对HLA多态性的研究已经扩展到HLA Ⅰ、Ⅱ类基因外显子以外的区域。对HLA全基因区域进行多态性的详尽的分析,对基础和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HLA-DP区域的多态性和分子进化机制展开研究。 首先,本文采用“长片段PCR扩增、克隆、测序后拼接”的策略,获得了26条中国汉族个体HLA-DPA1-DPB1全长24kb的单倍型序列,建立了全基因的高密度遗传多态性图谱。这也是首次在该区域得到的全长范围内的群体数据。对该区域进行群体遗传学分析,发现整个基因区域的高多态性具有跨物种分布的特点,表明受到了平衡选择作用。对整个区域的连锁不平衡分析表明,DPB1的第一外显子到第二内含子的重组热点,使DPA1和DPB1分成了两个大的单倍域,相互之间连锁程度不高,而各单倍域内则高度连锁。两个基因的3’区域都呈现出高度的多态性,并且与附近较长片段序列高度的连锁不平衡。 本文进一步对DPA1和DPB1的3’非翻译区的进化机制进行了详细研究。首次发现HLA-Ⅱ类基因的3’非翻译区存在着跨物种多态性,异常高的种内差异和种间差异比值,并且一系列的中性检验均显示其受到了平衡选择作用。通过与HLA-Ⅰ类基因3’非翻译区比较我们发现,HLA-Ⅰ类基因的3’端显示出一定的保守性,表明受到了负选择作用。推测HLA两类分子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调控需要,使它们经历了不同的进化机制。Ⅰ类分子趋向于稳定性表达,因而受到负选择作用,Ⅱ类分子趋向于特异性调控,因而受到平衡选择作用。我们进一步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预测到DP-3’UTR上存在潜在的miRNA的目标靶位点。本文还调查了DPB1-3’UTR在世界其他人群中的频率分布,表明群体间两类单倍型的分布频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同时,为了调查HLA区域的多态性背景,本文对HLA-DPA2假基因,以及DPB2假基因3’端的一段基因间区域做了群体遗传学研究,以期为其他功能基因的研究提供参考的素材。对DPB2 3’区域4.5kb长的片段多态性进行分析表明,这一片段符合中性进化模式。而对DPA2全长4kb序列多态性数据分析以及与家猫,黑猩猩,恒河猴等动物的DPA2的序列比较发现,该基因的进化偏离中性模型,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受到了负选择压力而表现出保守性,而在较近期的进化过程中选择压力发生变化,突变速率加快。可见HLA区域的复杂的高变性的特点是在进化过程中受到了多方面的复杂的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他文献
目前,黄淮麦玉两熟区小麦籽粒产量增加与资源投入不成比例增加,引发养分效率下降、水体富营养化、大气污染、土壤酸化、光温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本研究以黄淮地区主栽品种矮抗58和周麦22为试验材料,研究氮肥和密度对冬小麦植株生长生理和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效率的影响,寻求该区主栽品种的最佳氮肥和密度组合,使氮素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得到最大限度利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小麦生长过程中,种植密度可通过改变作物群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研究作物产量、转基因、杂种优势、植物病虫害抗性和其它抗逆等方面的重要遗传材料,也是基础研究的模式植物之一。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几乎都与蛋白激酶引起的信号转导过程有关,研究激酶尤其是其磷酸化过程和筛选其下游底物,了解植物发育调控机理尤其是抗逆机理,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试验建立了一种基于Pooling系统的水稻蛋白质芯片的方法,每个样品接取10个水稻根cDNA
目的: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具有复杂的遗传背景。因其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国际上不同种族间关于2型糖尿病易感区域及候选基因的报道存在较大的差异。本研究选择了编码
鱼腥草为三白草科蕺菜属植物蕺菜(Houuuynia cordate Thunb.)的全草,药食兼用,具有抗炎抑菌、抗病毒、增强机体免疫等作用,是鱼腥草注射液的主要原料。目前,已被国家卫生部正式确定为“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极具开发潜力的药用植物之一。本实验一方面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建立了鱼腥草再生体系,另一方面以挥发油、甲基正壬酮、总黄酮、绿原酸、槲皮素、游离氨基酸、矿质元素、维生素、粗脂肪、可溶
生物技术在作物品种改良中已显示了巨大潜力。但是,利用生物技术进行小麦品种改良却远远落后于其他作物,其主要原因是小麦遗传背景复杂,导致其外植体在组织培养再生能力极差。为了揭示细胞脱分化的分子机理,我们提出了“酸碱脱分化假设”。为了证明这一假设,本研究以小麦成熟胚为材料,测定PM H~+-ATPase在脱分化过程的水解活性变化及PM H~+-ATPase在脱分化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变化,在生理及分子水平上
核素会通过多种途径污染土壤和水体,并可经食物链严重危及人类健康,其有效的治理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植物修复技术是目前比较经济、简便、绿色的修复技术,而螯合剂可以作为提高植物修复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本试验以花生、紫云英和香雪球为试验材料,采用模拟盆栽试验,在不同程度钴(20、40、60mg/kg土)污染土壤中分别施加2.5、5.0、7.5 mmol/kg的EDDS(乙二胺二琥珀酸)、NTA(氨基三乙
本文采用Co-γ射线辐照离体培养6d的东方百合鳞片,对鳞片离体诱导的不定芽在生长、生理等方面的损伤修复效应,从个体、细胞、染色体等水平上进行较全面的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
海洋碳源类型多样,碳循环途径复杂,海洋微生物参与到各个碳循环途径中,在海洋碳循环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并针对不同碳源的降解利用进化出不同的代谢类型。新属新种嗜琼胶卵链菌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