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人口最多,且仍然在增长的我国,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突破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方针。它的实现不只是解决当代人,更是解决人口高峰年人的“吃饭”问题,是维护国家稳定,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而土地整治作为补充耕地的重要手段,在耕地保护政策的执行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对其作用力的大小如何评价,目前仍然没有合理的评判体系。从整治后土地的流向与效益入手,对土地整治的成效性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可为土地整治工程的进一步推进提供指导,也为整治土地所涉及的各种矛盾的解决提供路径。论文在根据研究区域历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统计出该区域内历年八大类土地面积(以二调地类为准),基于洛伦兹曲线、集中化指数、地理信息系统、Moran’I等方法,分析区域内整体的土地流向、整治土地的流向、典型项目区的土地流向以及二调以来各类土地流向空间分异特征与空间关联性。构建整治土地效益“经济-社会-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运用AHP法和改进的指数法进行整治土地效益评价,测算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论文以南通市为研究区,对南通市整治土地进行流向分析,发现南通市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最明显的是耕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耕地逐年减少,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变化节点为2004和2009年。南通市耕地数量整体上表现为不断增长的趋势,2007年负增长,2008年接近于0,随后的2010-2012年均表现出正增长。在综合运用了Arcgis9.0与GeoDA095i软件,对二调以来南通市的各类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率的空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发现其具有明显空间分异特征,呈现“核心化”规律,“核心-中间-外围”区域的各地类面积变化比率形成明显变化趋势,具备较强的空间关联性。整治土地效益评价与测算表明,局部上,海安项目区综合评价指数0.5864最高,其次是启东市项目区综合评价指数0.5531,位于核心区域的港闸区和开发区的项目区综合评价指数分别是0.5173和0.4136,相对较低,外围区域的综合评价指数明显高于核心区域,主要是外围区域的生态评价指数有明显优势。通过测算的局部整治土地效益价值,推算出南通市2010-2012年产生的整治土地效益价值,其效益价值主要由每年增加的耕地数量决定,2012年增加的耕地面积最多,效益总价值也最高,达到了18.73亿元;其次是2010年的整治土地效益总价值8.00亿元;2011年的整治土地效益总价值相对是三年里最低的,有7.68亿元。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实地调研,论文从整治土地的权属、耕地价值的流向等方面构建了整治土地的补偿机制,厘清了整治前后土地属性的转换关系以及整治前后因耕地造成的价值得失,确定补偿关系及补偿内容。针对发现的问题,论文从整治土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方面出发提出要营造多规合一的环境,构建计划与市场双管模式,构建整治土地利用效益的提升机制,建立整治土地生态调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