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生育期妇女常见的良性疾病,随着妇科检查和诊断技术的提高,内异症的发生率日趋增高,可达10%-15%以上。其组织学特征是:子宫内膜样的组织(腺上皮和基质)出现在子宫腔以外,并在雌激素作用下发生增殖、出血或类炎性反应,引起盆腔疼痛、不孕等临床症状,给育龄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都造成很大的影响。然而,这一重要妇科疾病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虽然有多种学说可供临床医师解释所面临的各类病例如子宫内膜种植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和免疫学说等,但没有一种学说能解释所有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病变广泛,形态多样,且有浸润、转移和复发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成为难治之症。因此,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一直是当代妇科的热点问题。 在内异症纷纭众多的发病学说中,仍以内膜细胞随经血逆流种植为主导理论,近年来,通过对在月经期经历腹腔镜手术妇女研究发现,经血逆流至盆腔是常见的,甚至是生理现象,但是多数人并未罹患内异症。Sampson的经血逆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流种植理论认为,逆流内膜细胞发展成为内异灶需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经血碎片中活的细胞通过输卵管进入腹腔;内膜细胞必须有能力勃附到盆腔器官组织上;发生豁附的细胞能够继续的周期性的生长。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内异症的妇女更容易发生勃附、生长以及内异灶持续存在呢?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提示,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内膜与对照者的在位内膜相比有着特质性异常与变异。包括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上的、增殖与调亡、免疫组份、勃附分子、蛋白酶及其抑制剂、幽体激素、细胞因子、基因表达、蛋白质生成等等的异常。据此有学者提出了“种子决定论”、“在位内膜决定论”等学说,认为内异症在位内膜存在着特质性的差异与变化,而这些变化有可能在内异症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说,进一步加深对此差异的研究,对于我们对于理解内异症的病因、发病机制是非常有意义的,对于探索非侵入性的诊断、治疗甚至预防方法也是很有帮助的。研究目的一研究IL一18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宫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的表达情况,以探讨该细胞因子在内异症发病机制中的意义:进一步探讨内异症患者子宫在位内膜已存在的免疫异常和细胞因子信号网络紊乱:二.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和对照组的子宫在位内膜组织块,在置入普通ICR小鼠腹腔以后的演变过程,并利用免疫组化研究VEGF和MMP一2在这个过程中的表达情况,以探讨内异症极早期的病理过程以及VEGF和MMP一2在这个病理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进一步探讨内异症患者子宫在位内膜在动态的演变过程中是否与对照组内膜有差异性。材料方法与结果IL一18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宫内膜表达的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选择了内异症在位内膜标本26例、腺肌症患者标本21例、正常对照在位内膜标本22例、内异灶标本28例。用免疫组化与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检测了IL一18蛋白与mRNA在这些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各组标本都有IL一18蛋白和mRNA的表达,内异症患者子宫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的IL一18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05士0.40、0.77士0.39均低于对照组子宫内膜的IL一18mRNA表达水平1 .65士O,64,而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子宫腺肌症组IL一18mRNA表达水平为1 .63士0.60和对照组子宫内膜IL一18mRNA表达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子宫内膜标本IL一18mRNA的表达水平增殖期和分泌期分别是1.32士0.48和2.22士1.42,分泌期高于增殖期,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仓05);内异症在位内膜标本IL一18mRNA的表达水平增殖期和分泌期分别是0.91士0.40和1 .18士0.36,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尸>0.05)。 二.vEGF和MMP一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极早期的表达研究: 研究内异症患者子宫在位内膜和对照组的子宫内膜组织块置入普通ICR小鼠腹腔的早期演化过程。利用免疫组化研究vEGF和MMP一2在人子宫内膜置入ICR小鼠腹膜腔后一天、两天、三天以及移植前的表达情况。结果:移植后第一天,绝大多数组织块游离,第二天和第三天几乎所有的组织块都己经粘附于腹膜、脂肪垫、或者是肠系膜上。置入腹腔后,VEGF和 MMP一2在存活的腺上皮细胞表达明显升高,而且在内异组的表达升高更加显著。 结论子宫内膜和内异灶局部存在IL一18mRNA和蛋白的表达;IL一18蛋白定位于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的胞浆内,其主要表达在上皮细胞内;对照组子宫内膜的IL一18mRNA表达有明显的周期性,分泌期高于增生期;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与对照组之间,IL一18mRNA的表达存在差异性,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8.9.在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表达水平较低;并且其周期性变化趋势降低;进一步支持了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内膜本身存在免疫功能缺陷和细胞因子网络紊乱的理论,这可能会使反流内膜碎片更易种植并存活;随经血逆流的子宫内膜细胞与腹膜间皮层可能很容易粘附在一起,粘附的发生可能不是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