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全球化分工生产活动将各国的产业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复杂的生产网络,中国作为该网络中的重要节点,与其他国家有着广泛、重要的联系。随着通信成本和运输成本的减少,中国参与垂直专业化的链条在覆盖地区、产品结构上都在发生转变。在这种情况下,衡量中国进出口的传统统计方法已经过时,本文采用WIOD数据库计算中国的贸易增加值,并将中国出口产品中含有的中间品分解到世界各个地区。通过分析中国中间品的价值来源地区,发现中国制造业在供应链的选择上发生了“区位转移”现象,中间品的来源上由主要来源于东亚地区转变为广泛来源于东亚、欧盟、北美等地区。并且,根据对欧盟、北美、东亚地区的分解结果表明,研发投入程度越高的行业,其垂直专业化程度越高,即技术程度越高的行业,其出口的产品中包含的国外中间品比例越高。但是,欧洲其他地区(other EU)的各行业垂直专业化程度随着研发投入强度上升反而下降。本文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导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论文思路、创新和不足之处。本文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垂直专业化测量方法发展和使用情况,并分析各方法的优缺点。第三部分为理论基础,介绍了垂直专业化的定义、分工类型和动因,并分析了研发投入对于垂直专业化的影响方面的研究。第四部分为实证分析,其中在计量方法与数据来源部分介绍了本文计算使用的方法为FVS计算公式,给出了推导过程,比较了本文使用的数据库与其他数据库的特点;在实证分析中对中国出口所使用中间品的来源地分析,给出了中国2011年各中间品来源地,并比较了低技术行业和高技术行业从1995-2011年中间品来源地的变化。第五部分给出了本文实证分析发现的结论和对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通过分解中国出口中包含的中间品来源地,细化了对中国在全球分工网络中的作用的认识;第二,通过分析中国中间品来源地,可以发现东亚地区作为中国最大的中间品来源地其重要性正逐渐降低。在具体产业表现上,在低技术制造业中表现为绝对比例的下降,在高技术制造业中为相对比例的降低;第三,根据对欧盟、北美、东亚地区的分解结果,还发现了研发投入强度与垂直专业化程度在一般情况下呈正相关关系,即研发投入程度越高的行业,其垂直专业化程度越高。但不乏特例存在,如欧洲其他地区的分解结果便呈现出与此规律相反的结果,这可能是由于不同地区在国际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不同所致以及参与国际分工的不同程度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