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谣言可信度与个体性格特征的谣言传播模型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aobi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网络中充斥着各种真实或者不真实的信息,而社交平台的快速发展,也使得网络中谣言的传播变得更加容易,传播范围也更大。一些网络谣言的传播可能会造成财产损失,甚至会给社会带来恐慌,从而引发一些人们的不理智行为。合适的谣言控制策略可以及时减弱谣言传播带来的危害,而提出有效合理的谣言控制建议的前提是明确谣言传播过程,因此研究谣言传播过程是很有意义且必要的。为了更好的研究谣言传播过程,需要考虑一些真实社交网络中影响谣言传播的因素,并对传播过程进行建模、分析和验证。首先,本文在谣言传播过程中考虑到不同性格的人在面对相同谣言时会有不同的行为决策,根据个体性格特征将人群划分为两类,确立了谣言传播过程中的个体状态;为探究谣言可信度对谣言传播的具体影响过程,从信息接收者的主观感受角度给出了可信度的定义,基于微博谣言数据度量谣言可信度并分析了其对谣言传播的影响。其次,根据这些考虑和结论,提出了SEIsIrR(Spreader-Exposed-Steady Ignorant-Radical Ignorant-Recovered)模型,建立了描述谣言在同质网络和异质网络中传播的动态过程的微分方程组;运用雅克比矩阵与下一代矩阵的计算方法,得到SEIsIrR模型在同质网络和异质网络中的传播阈值,并讨论了二者的关系。最后,通过在WS(Watts-Strogatz)小世界网络和BA(Barabasi-Albert)无标度网络上的仿真实验,分析了同质和异质网络中的阈值特性;在仿真实验的基础上讨论了各影响因素对谣言传播过程的影响以及WS小世界网络与BA无标度网络中谣言传播过程的区别;运用Twitter的真实数据集验证了SEIsIrR模型的可行性。仿真结果表明谣言可信度、个体性格特征以及网络结构等因素对谣言的传播阈值、传播速度以及传播范围都有所影响;验证实验结果表明SEIsIrR模型是可行且有效的。
其他文献
我国云南和西藏地区柑橘资源丰富,除常见栽培品种外,还存在丰富的野生、半野生特色柑橘种质资源。近年来,枸橼(Citrus medica L.)和柠檬(Citrus limon L.)作为云南特色柑橘产业,
目的干眼是免疫炎症介导的常见眼病。其中,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相关的干眼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干眼,属于严重和难治的干眼类型,甚至可继发角膜溃疡或穿孔,造成严重的视力损伤。目前SS相关干眼还没有彻底治愈的方法。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由于其低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作用已广泛应用于炎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但其在自身免疫性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呈现出良好的增长趋势,同时与各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建筑业作为我国的支柱型产业,为经济地高速增
作为宽带隙半导体材料,ZnO因其优良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而被广泛用于紫外发光二极管和探测器等多个方面。为了提高ZnO的光学性能,人们采取了许多措施例如尝试多种不同的制备方法,改
摘要:GI/M/1型马氏链是一类重要的随机模型,常被用于排队理论的研究,有着广泛的应用.偏差矩阵是马氏链研究的重要内容,因为它与马氏链的遍历性收敛速度、泊松方程、扰动分析和
学位
目的:了解2015-2018年天津市居民日均急救人次量及空气污染物(PM2.5、PM10、SO2、NO2、CO、O3)的一般情况及时间变化特征;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探讨居民日均急救人次受空气污染的短期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天津市逐日居民日均急救个案、空气污染物(PM2.5、PM10、SO2、NO2、CO、O3)和气象因素(气温,湿度,气压、降水量、风速、日照时数
在海洋化工、能源等领域,大量的金属构件因为被腐蚀而失效,不仅影响了仪器的正常使用,也造成了较大的财产损失。对材料的接触界面进行强化,增加耐蚀性,是延长其寿命的有效途径。由于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及抗腐蚀等特性,NiAl金属间化合物被广泛用作海洋工程结构的腐蚀防护涂层材料。磁控溅射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表面制备技术,具有仪器操作简单、溅射效率高和薄膜结合力强等优点。本文针对海洋环境下不锈钢基体不耐氯离子腐蚀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新的城市空间类型增加、数量增多,有经济特区、开发区、工业园,以及后来广泛出现的新城。在这些新城市空间中,新城作为当下备受关注的事物,其发展前景
天文台站观测环境的长期监测一直是很重要的研究内容,为正常有效地进行天文观测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持,于是,如何建立完整高效的站址监测系统便成为了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