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之洞外交思想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其外交思想的发展转变与张之洞所面临的时代和本身的历练、文化背景尤其是儒学背景密切联系。以时间阶段来考察: 一是1885年以前为早期。其外交思想表现为在儒家精神指导下提倡“以德义为本”,即以王道的道德和仁义去感化外人以遏制战争。但同时他也开始对这种方针指导下的实践效果产生怀疑,再加上自身欲图摆脱书生习气,所以又建议辅之以近代外交手段处理外交事宜,诸如使用国际公法、利用列强矛盾等。 二是从1885—1894年间这一时期,其外交思想发生了转变:逐渐抛弃过去以“德义”服人的想法,较为务实、审时度势地处理实际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清政府在中法战争实践中所受的打击,另一方面与他自身经世致用思想不无关联。务实的作风在对中外实力认识和教案问题上有着具体表现。但是因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这种转变是无奈的而且是不全面的。 三是从1894年以后,这可以称为张之洞晚期外交思想。由于清政府面临的时局日危,他侧重于考虑如何能够在环邻进逼的情况下维持清的统治。这一时期“以夷制夷”从策略上升到战略高度,这是与张之洞对近代以来中外力量的认识以及传统“驭外敌”思想分不开的。这种“以夷制夷”具体又分为三个依次递进、不断深化的层面:结强援思想、结盟思想、均势思想。 从总体来说,张之洞外交思想仅是近代以来处于过渡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士大夫外交思想转变的一个缩影。但是我们注意到这种演变不仅具有时代特点,而且也具有了一定的独特性。这与张之洞自身因素:其处境历练和儒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总之,从张之洞的外交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时代剧变以及儒学对近代士大夫的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