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增强TCD方法优化及在PFO封堵治疗右向左分流相关偏头痛中的应用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k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对比增强TCD诊断右向左分流的方法学优化近年来,研究发现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可能与缺血性卒中、偏头痛、减压病、斜卧呼吸-直立型低氧血症、外周动脉栓塞、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疾病相关。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contrast-enhanced transcranial Doppler,c-TCD)以灵敏度高、安全无创、易于重复操作的特点,广泛应用于RLS的诊断。然而,c-TCD方法学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本部分研究就以下几方面对c-TCD诊断RLS方法学进行优化:1.常规经颞窗监测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不适用于颞窗穿透不良的患者,而颈动脉严重狭窄也会影响常规RLS诊断。近期还有研究表明RLS相关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缺血灶及梗死灶多位于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为探讨c-TCD诊断RLS中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监测的可行性,我们同步对比了c-TCD经枕窗监测VA与经颞窗监测MCA诊断RLS的差异。2.Valsalva动作是c-TCD探查RLS过程中的辅助手段,其执行方式及效力评判标准关乎潜在型RLS的检出。目前c-TCD探查RLS研究多沿用传统的Valsalva动作,以MCA流速下降20~25%作为评判其效力的标准。然而,百分比并不适合操作过程中的快速评判。为此,我们比较了传统的Valsalva动作与改良的Valsalva动作对c-TCD探查RLS的影响,并进一步测量了Valsalva动作过程中血流速度的变化差值。1.对比增强TCD诊断右向左分流中椎动脉监测的可行性本研究从临床实际出发,以2015年2月至4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318名需行c-TCD筛查RLS情况的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满足入排标准的194名患者行c-TCD同步监测VA和MCA,以进一步探讨c-TCD诊断RLS中VA监测的可行性。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c-TCD中VA监测与MCA监测相比,总体、固有型及潜在型RLS检出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2c-TCD中VA监测比MCA监测探查的RLS等级略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9);3c-TCD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下VA监测RLS第一个微气泡出现均比MCA监测略晚(P<0.001)。2.对比增强TCD检查过程中改良Valsalva动作的价值探讨及血流评判标准的建立本研究从临床实际出发,以2014年11月至12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317名需行c-TCD筛查RLS情况的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满足入排标准的298名患者行c-TCD随机完成以下3段监测:1)静息状态;2)传统的Valsalva动作:深吸气后紧闭声门下的屏气动作,持续10秒;3)改良的Valsalva动作:向连通压力计的管子用力吹气,使压力计达到40 mm Hg维持10秒。通过比较RLS阳性检出率、RLS等级及第一个微气泡出现的时间,探讨改良Valsalva动作的价值。进一步回顾性分析,线下回放c-TCD监测记录,对满足入排标准的共114例患者,选取并记录压力计控制的Valsalva动作下血流趋势曲线上流速最高和最低点对应的收缩期流速与平均流速,计算差值变化,以期建立Valsalva动作效力的血流评判标准。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静息状态、传统的Valsalva动作和改良的Valsalva动作下,c-TCD探查RLS检出率分别为21.8%、36.9%和47.3%,改良的Valsalva动作下RLS检出率高于传统的Valsalva动作(P=0.010);2改良的Valsalva动作下c-TCD探查RLS等级较高(P<0.001);3改良的Valsalva动作下第一个微气泡出现略晚于传统的Valsalva动作(P<0.05)。4收缩期流速变化为30±9.7cm/s(95%置信区间为28.2~31.5);5平均流速变化为24±5.3 cm/s(95%置信区间为22.6~24.5)。结论:1c-TCD监测左侧VA与MCA相比,在静息状态和Valsalva动作下对RLS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均较高,可以作为一种替代方法,应用于颞窗穿透不良或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患者的RLS探查。2通过对比两种不同Valsalva动作对RLS探查的影响,研究发现改良的Valsalva动作比传统的Valsalva动作RLS阳性检出率及检出等级更高。改良的Valsalva动作可以作为一种替代方法,尤其是对难以配合传统Valsalva动作但高度怀疑存在RLS的患者。3正常左侧MCA监测下收缩期流速降低30 cm/s或平均流速降低25 cm/s可作为c-TCD操作过程中快速评判Valsalva动作效力的血流参考指标。第二部分:PFO封堵治疗RLS相关偏头痛安全性与疗效评估近年来,大量报道指出偏头痛,尤其是先兆偏头痛与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相关。假说机制为神经递质或微栓子避过肺部的滤过灭活经PFO随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进入颅内循环引发偏头痛发作或降低其阈值。有研究表明PFO封堵手术可减轻偏头痛,但其适用人群及封堵器选择存在争议。目前,我国在此领域仍缺乏大样本前瞻性研究。本研究旨在评估PFO封堵手术对偏头痛的安全性和长期疗效,同时验证c-TCD在诊断RLS相关的偏头痛及PFO封堵治疗术后随访残余分流方面的重要作用。本部分研究从临床实际出发,前瞻性连续纳入2013年至2015年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偏头痛患者,基线HIT-6评分后行c-TCD探查RLS,中至大量RLS患者进一步行心脏超声明确PFO后,根据患者意愿分为手术组和对照组,并随访1年内HIT-6评分。满足入排标准的患者共258例,130例要求或同意手术的患者入手术组,其余128例拒绝手术的患者入对照组。术后患者需口服阿司匹林6个月并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随访复查c-TCD。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共241例患者完成了随访,手术组125例,对照组116例。125例均成功置入封堵器,仅1例出现心包填塞,无严重不良反应;21年随访期间复查c-TCD的残余分流患者85.71%转为阴性或小量分流;3封堵器内皮化不完全所致的残余分流和安慰效应在1年时基本消除;4术后1年患者头痛HIT-6随访最终评级92例(73.6%)降低、31例(24.8%)未变动、2例(1.6%)升高;5剔出基线HIT-6评分影响,手术组与对照组随访最终HIT-6评分比较表明手术组患者长期头痛缓解更明显(48.77 vs.57.85,P<0.001);6手术组患者HIT-6基线评分与1年后的差值减少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16.35 vs.5.59,P<0.001);7除男性及潜在型RLS组外,其他亚组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手术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表明PFO封堵手术是一项安全有效治疗RLS相关偏头痛的手段,同时c-TCD在诊断RLS相关的偏头痛及PFO封堵治疗后随访残余分流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及预测价值。
其他文献
阐述了实习医师职业暴露的原因和对策。提出了实习医务人员应提高艾滋病知晓率,加强培训学习,提高艾滋病职业防护意识,在医疗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操作规范,使艾滋病职业暴露发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经济水平的逐渐提升,我国的港口进出货物量在高速的增长,对港口的运送机器的要求在增加。当下,我国的很多港口在进行散料运输的过程中还是以输送机为主
为了研究碳对粉末冶金铁基材料性能的影响,以Fe粉、Cu粉和C粉为原料,在950℃、50MPa条件下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Fe-Cu-C材料。采用扫描电镜、力学万能实验机和洛氏硬度仪对烧结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深入的梳理与分析后发现:(1)现有的取值方法可分为两个层次:用于整体结构分析的宏观方法和针对构件层次的精细方法;(2)在第一层次的方法中,早期方法可归
根据Lakeoff事件结构隐喻理论的“物体版本”来分析和解释汉语意义建构的认知过程。结果表明,“物体版本”与“位置版本”并非两种对立的类型?它们是相互并存、相互重叠、相
(上接第6期第88页)6清洁效率对各种肥皂清洁效果的评估结果显示,烷基硫酸盐/磺酸琥珀酸酯混合物的去污力比酰基谷氨酸盐和三乙醇胺皂混合物的要高,具体见图7(Weber,1987)。该实验
减少水、能源和资源利用是化工生产过程中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通过对化工过程系统进行分析,本文将过程集成技术中的水夹点、热夹点和碳夹点技术相结合,提出多目标夹点分析方
第一部分血流动力学诱导兔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样重构及机制目的:颅内动脉瘤是危害性极大的脑血管疾病,但具体生成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通过改变血流动力学,诱导兔基底动脉顶端动
目的:讨论腹腔镜手术在急性盆腔炎诊断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0年5月~2012年6月收治的急性盆腔炎患者82例展开回顾性分析,分析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腹腔镜手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