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5世妇会以来,性别意识作为一种全新的概念引入国内,引起了社会核心层对妇女问题的关注。作为思想意识和行为的强大影响力量,传媒具有为妇女建立新的行为标准、改造男权文化、促进性别平等的巨大潜力,更担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然而当我们用性别意识的视角来研究现代大众传媒时,可以发现在各种形态的媒体中女性形象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变,两性和谐共处的生存空间并没有得以真正建立。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将对社会性别问题的反省意识纳入媒介主流,以达到媒介传播为促进男女平等做贡献的目标。 对传媒中的性别意识进行分析的理论背景是社会性别理论和传播学理论的结合。社会性别(gender)是相对“自然性别”(sex)而言的。所谓性别意识,指的是:从性别的视角观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对其进行性别分析和性别规划,以便防止和克服不利于两性发展的模式和举措。 用社会性别视角检视媒体,会发现媒体对女性形象的表现和女性问题的反映出现了较大的系统性偏差,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性别意识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强化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表现在1、强调女性在私人领域的角色;2、强调女性的外在价值;3、物化女性形象。 二是对性别问题关注的不均衡和片面性。表现在1、女性媒体和女性节目数量不足、时间和空间安排不合理;2、主流媒介对妇女关切问题关注不够;3、女性的多元化形象表现不足:关注城市女性多,而对农村的妇女现状反映很少;关注青春靓女、白领女性多,忽略中老年、普通女性;关注城市高消费群体,淡化中低阶层妇女的需求。 三是对社会问题的分析缺乏性别视角,存在性别盲点。表现在1、公共问题私人化:在公共领域取得成绩的女性,媒体要固执地追问其私人生活,热情赞美她们事业、家庭两全,表现女强人对家庭的歉疚,强调女性在私人领域的传统责任;片面强调女性生育工具角色和教养子女责任;传播“红颜祸水论”。2、封建观念堂皇化:宣传封建贞操观;宣传不健康的婚恋观。3、负面形象扩大化;4、社会责任庸俗化;5、评论角度局限化。 现代传媒中的性别意识缺失给社会、女性和青少年造成了很多不利的影响:1、强化了男女两性的社会差异,进一步贬低了女性的社会地位;2、虚幻的“女性美”标准误导女性,使越来越多的女性产生自我价值的迷失;3、影响到了社会对妇女的正常评价标准,不利于女性发展;4、影响儿童、青少年的成长。 媒体性别意识缺失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男权意识和性别陈规的根深蒂固使忽视性别成为媒介的自然表现;2、媒体对女性的他者化诱导强化了女性的集体无意识,而女性的集体无意识更加怂恿了媒体的性别意识缺失;3、女性在媒体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