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官的日常经验—人民法庭李忠顺法官的生活工作为视角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xiao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初在美国掀起了现实主义法学的浪潮,而“经验论”是现实主义法学的核心命题,霍姆斯“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在于经验”一语点出了经验的重要性。较之于普通法国家而言,我国是成文法国家。这种差异注定了两个法系国家的法官在司法过程中裁判方式与方法有所不同,对我国法官经验的探讨也就显得很有必要。研究人民法庭的法官的日常经验一方面可以立体展现基层人民法官的生活工作图景,另一方面也将使我们对法官经验有一种新的解读。而目前学界对人民法庭的法官的“日常经验”研究却鲜有涉及。这也使得笔者在搜集资料与写作过程中颇感步履维艰。  本文论及的是一位“典型”的人民法庭的法官的日常经验。之所以说他“典型”一是其长达29年人民法庭工作经历,二是其身上体现了内陆部分地区人民法庭法官的特征,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他就是内陆地区人民法庭法官的缩影。  在文章篇章的安排上,引言部分将提出为什么要研究法官的日常经验以及研究法官的“日常经验”的意义。  第一部分是“法官的日常经验:概念与特点”,对“经验”进行理论的阐述。解读了现实主义法学“经验论”的基本含义,包括经验与逻辑的关系、经验的内容。由处在不同法系国家引出中国人民法庭法官的“日常经验”,并对法官“日常经验”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第二部分是“法官的日常经验:源自与表现于真实的生活与工作”。第一节,主要介绍了李忠顺的生活工作经历,并因其的生活工作经历成为该地区的活地图和地方性知识的掌握者。第二节,通过介绍李忠顺与村镇乡社干部的交往,说明李忠顺生活工作经验的积累方式之一是与村镇乡社干部的交往。第三节,提及到了其与乡村精英李德昌的交往,指出了他们之间交往的原因,以及对其工作的帮助。第四节,阐述其与法律工作者刘志军的交往,以及对他们这种交往模式的简要分析。在此部分的结尾总结了日常经验的作用表现。  第三部分是“日常经验利导纠纷解决:以个案为中心”。这里的个案的选择与第二部分日常经验的作用表现相衔接。个案的选择上突出了案件的典型性,所选的个案既涉及从立案到结案的各个环节,又是该地区纠纷的常见案件。具体包括了借贷、离婚、赡养、交通肇事。通过个案的呈现立体地展示了乡土司法的真实图景。  通过在文中对法官日常经验进行理论分析和个案论证,文章在结尾部分点出了法官的日常经验应具有现实的生命力,应当予以善待与尊重。
其他文献
行政解释性文件是其他规范性文件的一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若干解释》)第62条第2款规定人民法院可以在裁判文书中引用行政解释性文件。但是,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为保证足够的城市建设用地需求,政府不断利用行政征收权将集体土地收归国有,并将其投入土地一级市场,稳定土地供应。在这一过程中,集体土地的征收利益
信访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类似信访的活动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延续了这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机制,形成了信访制度。通过我国现行《
虚假自认与自认制度联系紧密,具体而言,虚假自认借助自认制度的帮助,获得了排除法院事实认定权的效力。这对我国司法权威、公正以及对第三人合法利益均造成了严重损害。然而目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提升,党的十七大报告特别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
在当下的经济法学研究中,一个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和反思,即许多经济法理论无法有力地解释社会现实,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日益严重。因此,有学者就提出,这一阶段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