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冠词系统仅包含三种形式:the,a/an,和零冠词,但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它通常是最难以习得的语法方面之一,特别是对于母语中不存在冠词系统的二语学习者来说。英语冠词的误用主要包含两种形式:冠词省略(Omission)和冠词替代(Substitution)。冠词语义特征的复杂性通常被认为是冠词替代误用的主要原因。一些研究者,如Ionin, Ko,和Wexler(2004)和Leung(2005),指出即使一语中没有冠词系统,二语学习者也能够通过普遍语法获取冠词的普遍语义特征,即定指性(definiteness)和特指性(specificity)。在基于普遍语法对于冠词语义特征习得的研究中,近年来最具影响也最具争议的是Ionin等人(2004)所提出的“冠词选择参数”和“波动假说”。根据“冠词选择参数”和“波动假说”,包含两个冠词的冠词系统以定指性或者特指性作为区分冠词的语义参数,母语中没有冠词系统的二语学习者可以通过普遍语法获取这两个语义参数,那么在习得英语冠词的过程中,就会在定指性和特指性之间进行波动,直到有足够量的语言输入使它们固定的以定指性作为英语冠词的选择参数。汉语中没有冠词系统,所以汉语不断地被作为一种没有冠词系统的语言来检验“波动假说”的有效性。但是,这些研究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同时,“定向性”这一特殊的现象出现在很多关于冠词语义特征习得的研究中,并被很多研究者认定是二语习得的一种普遍特征。“定向性”指的是在冠词语义特征习得中,学习者在定指语境中使用定冠词的正确率要高于在非定指语境中使用不定冠词的正确率。“定向性”在汉语学习者冠词语义特征的习得中却很少被提及。为了对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的冠词语义特征的习得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基于“波动假说”和“定向性”以及关于波动假说的新发现,本研究使用Ionin等人(2004)的“强制提取任务”,考察了29名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包含9名低水平学习者,12名中级水平学习者,和8名高级水平学习者)冠词语义特征的习得,结果表明:(1)作为一个整体,本研究中的英语学习者在定指语境和不定指语境中都表现出了波动。(2)在对以水平区分的各个小组以及对每个参与者冠词语义特征习得的考察中发现:英语学习者所表现出的波动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具体来说:在低级水平组中,大部分学习者仅仅在不定指语境中出现波动,这与Ionin等人(2009)的研究中所发现的儿童二语学习者所表现出的形式一致,而且这种形式也出现在自然语言中,这说明对于低级水平学习者来说,普遍语义特征完全可及,且没有语言迁移发生;中级水平组作为一个整体仅仅在不定指语境中出现波动,且在对于单个学习者的考察中发现,尽管半数的学习者也只是在不定指语境中出现波动,但这些学习者表现出的波动呈现多样性;高级水平者在不同语义语境中都能够精确选择冠词,说明其成功习得了冠词的语义特征。(3)在冠词语义特征的习得中,中国学习者并没有表现出“定向性”,却表现出了与“定向性”恰恰相反的形式。根据研究结果,本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本研究中的汉语学习者作为一个整体在定指语境和非定指语境中都表现出了波动,验证了波动假说的有效性;但中国学生所呈现的波动与之前Ionin等人研究中的一语中不具有冠词系统的英语学习者所呈现出的波动并不完全一致。这是因为汉语虽然不具备冠词系统,但却有自己标记“定指性”的方法,同时,本研究中的中国英语习者学习英语的唯一方式是课堂输入,这与以往Ionin等人研究中的韩国和俄罗斯学习者都具有自然语言输入的经历不同。因此,本研究认为正是隐性的母语迁移,课堂输入语言的方式,以及普遍语法的可及使得汉语学习者在冠词语义特征习得中的波动形式呈现多样性。同时,中国学习者所表现出的与“定向性”恰恰相反的形式也是受到母语中“非定指”和“定指”语法化程度的不同的影响。本研究加深了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冠词语义特征习得的了解。该研究不仅证实了普遍语法在英语冠词习得中的可及性,丰富了二语习得理论,而且对英语冠词的教学和学习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