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100dB SPL宽频带白噪声对成年C57小鼠进行单次2小时的暴露,探讨该种特点噪声对小鼠听功能损害的特点及内毛细胞带状突触的影响。 方法: 选取5~6周龄ABR听阈正常的C57小鼠(每组4~7只),随机分为5个实验组分别为:噪声暴露后即刻(P0)、1天(P1)、3天(P3)、7天(P7)、14天(P14)。实验组小鼠于100dB SPL宽频带白噪声环境下暴露2h,听力对照组为噪声暴露前的小鼠自身,另选5只听阈正常小鼠作为形态对照组。每只实验小鼠分别于噪声暴露前及暴露后各时间点进行ABR阈值检测以评估听力受损情况,本实验采用统计噪声暴露前、后各时间点小鼠ABR差值(阈移)的方法分析研究结果。动物处死后耳蜗取材,然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进行基底膜铺片染色,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耳蜗内外毛细胞、纤毛及带状突触情况。 结果: 噪声暴露后即刻,小鼠各频率的ABR阈移均为最大值(P<0.01):Click(11.92±7.51dB)、4kHz(11.92±5.60dB)、8kHz(12.31±5.99dB)、16kHz(21.54±8.75dB)、32kHz(20.00±8.90dB),且在各个频率的阈移中,以16kHz及32kHz处的高频听力损失最严重,明显高于Click、4kHz及8kHz处的阈移(P<0.05)。脱离噪声环境24小时后各频率的ABR阈移开始下降,2周以后,小鼠各频率ABR阈值均完全恢复至暴露前水平(P>0.05): Click(1.11±6.01dB)、4kHz(1.11±3.33dB)、8kHz(1.11±4.17dB)、16kHz(1.67±4.33)、32kHz(2.78±4.41)。各实验组中内外毛细胞核及纤毛均排列整齐,无缺失及错排。噪声暴露后内毛细胞带状突触数量发生了动态变化:噪声暴露后即刻发生急剧减少,随后逐渐恢复,到噪声暴露2周左右接近暴露前水平。 结论: 100dB SPL宽频带白噪声单次有限暴露可以造成小鼠出现一定程度的听力损害。在频率分布上,高频区域的听力损害更为明显。同时,本研究进一步表明,这种噪声条件下小鼠的听力损害无需施加任何干预措施亦可以表现自我康复的特征。内毛细胞带状突触对此种噪声表现得较毛细胞及其附属纤毛更为敏感,且损伤后的突触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