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构建支持新疆绿洲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融资机制(指外部融资机制)。以金融发展理论和公共财政理论为基础,分析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财政金融投入效应,为构建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机制提供依据。运用协整分析和状态空间可变参数模型分析财政支农投入资金和金融信贷支农资金对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均衡关系和拉动效应。应用金融相关率分析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需求量、资金供给量和供求缺口量。结合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现状和融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机制,包括持续、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农业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激励机制等。依据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机制,提出在财政补贴、政策优惠、财政支农作用方面加大财政支持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力度;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的作用;明确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在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不同定位;积极探索和创新的农业担保模式;规范民间融资;完善信用体系、健全法律制度为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对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融资。通过国内外研究动态的综述和分析,明确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总结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做了说明。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以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理论、农村金融理论和公共财政理论作为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的理论基础。财政、金融资金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资源环境提供资源和保障,以形成和促进社会进步。根据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机制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融资机制不健全,如财政支农投入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与融资困难之间的矛盾;农业风险的管理和分散机制不健全和农业信贷缺少相应的担保体系支持。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供给和需求分析。利用金融相关率测算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资金需求量、实际资金需求量;分析需求缺口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农业产出效益低,农业生产投入只能在满足基本消费需求后有剩余资金才能进行。测算正规融资渠道和民间融资总额,并分析资金供给需求不足产生的原因。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实证分析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对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与分析。在国内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基础上,选择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人口三个方面18项指标,作为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989~2007年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是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不断提高;各子系统间的协调性不断降低。二是财政金融投入对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均衡和拉动效应分析。应用协整分析验证外部融资的财政支农投入和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对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长期均衡关系;财政支农投入资金每增加1%,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提高0.114%,金融机构农业贷款资金每增加1%,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提高0.108%。应用状态空间可变参数模型分析了财政、金融支农资金在1989~2007期间不同财政金融政策对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同拉动效应。国外其他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经验与借鉴。对美国、法国和日本发达国家和印度、俄罗斯发展中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财政性融资和金融性融资)经验、模式进行分析和总结,为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机制的构建提供借鉴。在对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现中存在问题的总结、分析和借鉴国外其他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绿洲农业可持续融资机制,以促进绿洲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包括持续、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农村资金的回流机制、农业风险的分散和补偿机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激励机制。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机制构建的政策、建议。为完善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机制提出明确财政支农范围、发挥财政支农的引导作用;提高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控制经营风险,发挥其在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主力军的作用;明确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在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中的定位和职责;积极创新农业贷款担保模式解决农业贷款抵押问题;规范民间金融;改造融资环境方面提出具体政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