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晓声小说中的苦难书写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晓声是当代著名作家,自1951年便开始从事小说创作,直至晚年,仍是笔耕不辍。其作品受到读者广泛的欢迎。高晓声的小说以稳健细致的刻画、幽默深沉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和知识分子在不同的社会时期因外部的左倾错误和内在顽固的国民性而导致的种种苦难。这种苦难书写不仅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和心理上的苦难景象,也为我们展现了人之生存中个体所遭遇的处境和本真的生存状态。在这样的苦难书写中,我们看到高晓声温情与批判并存的创作心理,亲历与旁观同在的创作身份,热烈与冷静共处的创作姿态。总之,正是高晓声自身的苦难经历与启蒙立场的精神向往为其作品提供了多个层面的解读。同时,更期望通过对高晓声小说中苦难书写的研究,在文学史的长河中定位出高晓声小说的独特存在。本文以苦难的角度研究高晓声的小说创作,并且又对其苦难书写进行了多维的观照。首先对高晓声的苦难书写进行概述,从文本入手对苦难书写进行分类整理,将其小说中的苦难书写分为三个主题范式:乡村的物质苦难,历史遗留的苦难,知识分子的苦难。三个主题,涵盖了高晓声小说的苦难书写内容,从不同角度指向苦难书写这一文学母题。其次对高晓声苦难书写的叙事美学进行分析,从中发现高晓声苦难书写独特的审美风格,即幽默手法呈现出“笑中含泪”的叙事内涵,白描技巧暗含着“温情脉脉”的叙事情绪,双重身份带来“双声合唱”的叙事视角。最后从文学史的角度对高晓声的苦难书写进行厘定。高晓声小说的苦难书写以其融入自身经历的底层意识的抒发、激愤忧郁的知识分子式的冷峻批判、彰显人性光辉的情感救赎,在文学史的苦难书写中绽放出自己的风采。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间距感缺失下的苦难书写的不足,如沉溺于苦难底层叙述难以自超越苦难意识的缺失等。
其他文献
美国对华武器禁运和技术限制开始于上世纪的50年代,尽管从中美建交后至80年代中后期曾经有过一段较为宽松的时期,但从整体上看其对华武器装备和技术上的封锁政策一直持续至今
目的研究全蝎、蜈蚣乙醇提取工艺,并且采用正交设计法优选全蝎、蜈蚣的提取工艺条件。方法运用乙醇回流提取法进行提取,以醇浸膏得率及总氮含量为检测指标,考察乙醇浓度、加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需求的满足开始提上日程,人民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量开始大增,在此背景之下,政府的力量显得捉襟见肘,而与此同时,高校
3D打印产业自身存在技术与研发、风险、成本、产业资源整合等问题,同时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知识产权保护、技术人才短缺与培养、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将集中阐述3D打
各行各业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职业幸福感。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究竟源于什么?近些年来,“80后”小学教师群体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学者的研究和探讨。本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运
中小学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中小学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主要资源,对教材可读性的研究直接关乎学生对教材的利用程度,关乎着课程目标的实现。本文主要对
居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分布区的贵州是我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严重。工业化作为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资
建渣土工袋挡土墙是一种新型的柔性支挡结构,将建渣用作土工袋填料,有利于建渣的回收利用.设计并开展了建渣土工袋挡土墙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工况下坡顶竖向沉降的变化规律、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电子政务在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应用不断深入,电力企业党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电力企业是国家能源事业领域的命脉企业,电力企业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建设用地空间不断扩大,空间城市化的速度甚至超过了人口城市化,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耕地资源流失现象非常严重,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为解决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