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发动机紧耦合式排气歧管动态特性的分析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a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紧耦合式排气歧管是发动机排气系统的重要部件之一,它的性能直接影响发动机的功效和工作可靠性,同时也与发动机的排放性能密切相关。随着发动机性能需求的不断提高,相关受热零部件的热负荷也不断增大。作为发动机的主要受热部件,紧耦合式排气歧管长期处于周期变化的高温废气环境中,工作环境恶劣。在此种环境下,紧耦合式排气歧管承受较大的热负荷(热应力及热变形),从而可能产生热应力集中,导致部分区域出现热失效,甚至产生一定的裂纹,直接影响排气歧管的工作可靠性。因此需要对发动机紧耦合式排气歧管的热负荷(热应力及热变形)进行分析,从而对其结构强度进行评估。此外,紧耦合式排气歧管在热负荷作用的同时,也受到来自发动机、变速器以及地面激励所产生的机械载荷的作用,从而需要对紧耦合式排气歧管进行热-机耦合分析。这些分析涉及到传热学、流体力学、瞬态动力学等,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文结合某发动机开发过程,对其紧耦合式排气歧管进行了流场仿真分析、热应力和热变形以及热-机耦合的分析,对紧耦合式排气歧管的工作可靠性进行评价。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  ①为了对紧耦合式排气歧管的内流场分布以及壁面温度分布进行分析评估,建立了紧耦合式排气歧管的外流场有限元模型,设定边界条件,通过计算得到了紧耦合式排气歧管的外壁面温度和换热系数,然后,建立紧耦合式排气歧管的内流场与结构耦合有限元模型,设定边界条件并计算,得到了紧耦合式排气歧管的流场分布以及内、外壁面的温度分布,为接下来温度场以及温度场边界下热应力热变形的计算奠定了基础。  ②为了对紧耦合式排气歧管的振动特性进行分析,建立了紧耦合式排气歧管的有限元模型,对紧耦合式排气歧管的进行了模态分析,对发动机工作在过程中是否会向外辐射噪声和辐射噪声的强度进行了评估。  ③为了评价紧耦合式排气歧管的热强度特性,将计算得到的紧耦合式排气歧管的内壁面以及外壁面的温度施加到结构有限元模型上,通过计算得到了紧耦合式排气歧管的温度场分布,进而将温度场作为边界条件,分析了紧耦合式排气歧管热应力以及热变形,对紧耦合式排气歧管的结构设计有参考价值。  ④为了评价紧耦合式排气歧管在热-机械负荷作用下的瞬态热-机强度性能,根据来自发动机悬置瞬态分析结果的发动机及变速器的振动位移载荷以及紧耦合式排气歧管的温度场,对紧耦合式排气歧管进行了热-机耦合分析,最终得到了紧耦合式排气歧管在热-机载荷下的应力及变形,结果表明,整个紧耦合式排气歧管在热-机械负荷的作用下符合强度要求。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知识多元化的发展,社会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的专业技能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而美育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开设美术相关课程的可行性,提出了几点建议和设想,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美术课程 高职院校 审美意识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摘要】本文以职业教育研究为根本出发点,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总目标,通过探索与分析课程包的设置与实施,试行课程制教学模式,以达到使学生从初级学员逐步成长,技术递增、学历晋升的目的,通过“低接高”多种教育形式互通的方法,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效运行。  【关键词】 课程制 “低接高”教育形式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
【摘要】每一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都是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实验教学由于其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如今已经成为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本文从优化实验教学为出发点,探究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实验 探究 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 -0079-02  初中化学教学是由课堂教学
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其中风/光发电以其清洁、高效、可持续的特点,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微网是风/光发电的理想组织形式和大规模应用模式,其中离网型微网功率平衡和系统稳定较并网型微网更加困难,是制约其应用的关键难点之一。针对风光储离网系统功率平衡及无功配置技术,本文研究了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or,DG)功率最大化控制策略、风光储离网系统有功
城市垃圾车工作路线较为固定,经常在低速下行驶,发动机处于怠速阶段的时间很长,且要求垃圾车的频繁启停,这样的行驶工况必然造成垃圾车高油耗、高排放的特点。本文对液压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