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剧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是一种集音乐、戏剧、诗歌、舞台美术、舞蹈等交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我国鸦片战争爆发后,歌剧艺术传入中国,从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到秧歌剧到第一部中国民族歌剧《白毛女》的产生,歌剧艺术在中国大地上从最初模仿西洋歌剧到组件摸索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歌剧,经历了上百年的时间。改革开放后,在我国歌剧创作者的潜心钻研和努力下,产生了许多部优秀的民族歌剧,如80年代的经典剧目《伤逝》、《原野》,90年代的经典剧目《苍原》、《党的女儿》等。这些优秀的剧目不仅把西洋歌剧艺术与中国音乐文化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同时也丰富了我国的音乐文化。而在2012年国家大剧院歌剧季中,一部由国家大剧院原创的民族歌剧《运河谣》受到业界和大众们的广泛关注。这部歌剧聚集了我国当今优秀的歌剧创作团队,以严谨的创作态度和音乐理念,以迎合当今中国人民的审美取向为目的。所有创演者通过两年的艰辛付出,为大众呈现出一部民族韵味浓郁的歌剧。这部歌剧在国家大剧院连续演出4场,观众响应热烈,很多人都被这部歌剧的自然、新颖所吸引。本文通过对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历程的梳理,对不同时期歌剧在中国的发展状况为线条,具体分析2012年国家大剧院首创的中国民族歌剧《运河谣》在创作手法上对西洋歌剧艺术的借鉴和对中国第一章是对歌剧《运河谣》的创作背景的叙述;第二章具体分析了歌剧《运河谣》对欧洲歌剧理念的借鉴;第三章是对中国民族歌剧《运河谣》的民族性艺术特征的研究,通过对剧本的民族文学性和民族戏剧性的研究、歌剧《运河谣》中吸取的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元素和歌剧中民族唱法的运用这三个方面具体研究了歌剧《运河谣》对我国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的借鉴;第四章是对歌剧《运河谣》的时代性与创新的研究。歌剧艺术虽然是“舶来”品,但是从传入中国开始,歌剧就用其戏剧性的音乐和音乐性戏剧的艺术形式吸引了很多中国的音乐工作者,通过近一个世纪的不断探究,使歌剧艺术在我国的土地上形成多元化的发展,并且越来越融入大众的视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