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约3%~10%的胆囊结石患者伴有胆总管结石[1]。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结石的主要方法,但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最优治疗方法仍存在不同观点[2]。目前,主要争论在于“一步法”(即: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联合胆管切开探查取石,LC+LCBDE)和“分步法”(即:十二指肠镜取石联合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ERCP+LC)的临床选择。两种临床治疗方法均可达到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目的,但是两种临床治疗方法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各有利弊,孰优孰劣,尚存争议。目的本文通过随机的前瞻性临床研究,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劣,以确定用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自2014年7月至2016年1月就诊于天津市南开医院微创外科,初次临床明确诊断、符合纳入标准并自愿参加本试验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共60例。所有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并分别采用一步法和分步法进行手术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病例取石成功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总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手术后疼痛、术后满意度、住院费用以及出血、胰腺炎、穿孔、胆管结石复发、急性胆管炎等相关近期、远期并发症。结果共60例患者被确诊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其中LC+LCBDE组30例,ERCP+LC组3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临床症状、肝功能、扩张胆管直径、胆总管结石最大直径、结石数目,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腹腔内黏连情况、手术中转开腹率、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LC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总时间、术后放置腹腔引流管例数少于LC+LCBDE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LC组治疗后腹痛患者例数少于LC+LCBDE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胀、发热和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较LC+LCBD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LC组术后排气时间、恢复活动时间少于LC+LCBDE组,术后疼痛情况、术后满意度评分优于LC+LCBDE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LC组和LC+LCBDE组净石率、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96.67%比100%、9.5±3.2比8.4±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住院费用方面,LC+LCBDE组较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LC组术后5例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其中十二指肠镜取石治疗后3例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包括术后出血1例、急性胆囊炎2例;腹腔镜的胆囊切除术后2例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其中伤口感染1例、腹腔感染1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LC+LCBDE组术后3例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其中急性胰腺炎、伤口感染、腹腔感染各1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出院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21个月,平均随访16.5±5.3个月,LC+LCBDE组1例患者出现胆总管变形。结论1.“一步法”和“分步法”均能成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两种术式各具特点;2.ERCP+LC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总时间、术后放置腹腔引流管、术后排气时间、恢复活动时间均少于LC+LCBDE组,术后疼痛情况、术后满意度评分优于LC+LCBDE组,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LC+LCBDE组类似,其较小的手术损伤、较快的术后恢复,使之更适合于临床治疗;3.LC+LCBDE组患者住院费用低于ERCP+LC组,“一步法”更经济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