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隐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两千年之前的亚里士多德,在以他为代表的传统隐喻理论中,隐喻只是词语层次上的一种修辞格,是对正常语言规则的一种偏离。20世纪70年代末,学术界出现了隐喻研究热潮,在各种理论的影响下,出现了隐喻和思维关联的新理论。其中隐喻理论影响最大的是以莱考夫和约翰逊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派的思想观点,他们1980年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开创了现代隐喻学。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认知世界的一个重要思维方式,即借一种事物理解另一事物的过程。传统研究认为转喻是词语之间的相互借代,它被当作一种文学和修辞的工具。然而,当代认知语言学认为,和隐喻一样,转喻也是重要的认知机制,转喻基本上是利用某事物的某一显著特征来指认该事物。情感,作为一种普遍、基本的人类体验,是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情感是丰富而抽象的,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抽象的概念,人的认知和情感是互相影响的、互相作用的。为了准确而又生动地表达人类的抽象感情,人们经常将它们概念化。隐喻在情感概念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感隐喻指的是表达人们情感的隐喻语言,对情感隐喻的研究,是探索人类对外部世界的一种感知体验。此外,对于表达情感的习语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英语语料的分析,因此,表示情感的英汉习语的对比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文对表达情感的英汉习语进行了对比研究,以英汉语中表达喜、怒、哀、惧的英汉习语为研究对象,验证从英语语料得出的关于情感的概念化及其习语隐喻性表达的理论的普遍适用性和文化特殊性。研究显示,汉语和英语一样,情感的概念化主要借助于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一方面,英汉语都遵循同一转喻原则,即通过情感的生理、心理或行为反映来表达情感。而且,在对情感的概念化过程中,概念转喻往往是概念隐喻的认知基础。另一方面,在习语的概念化过程中,英汉语中存在许多相似的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很多相似的习语隐喻性表达。当然也不乏差异。最后,我们认为,在对情感的概念化和习语隐喻性表达方面的共性主要源于相同的身体体验,其差异主要是由不同的文化模式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