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都市空间的形成是中国现代社会的标志之一。都市空间日新月异的变化为都市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现代都市文学流派——新感觉派正是在这一条件下产生发展起来的。作为人造之物的都市具有超级巨大的迷幻色彩,人对于这一人造的庞然大物最初的认知方式就是感觉。新感觉派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一支,在认识论上既反对概念的推演又反对刻板的描摹,抛弃了理性至上的科学主义认知的弊端。注重人的刹那感觉,新感觉派把感觉看成是唯一的实际存在,用感觉修复被时间和空间不断分割不断碎片化的人生。该论文把三十年代中国文坛兴起的新感觉派纳入空间诗学的视野,从空间的维度对这一流派进行重新诠释,探寻新感觉派的空间生产的文学意义。新感觉派找到了表现都市空间的有效手段——感觉。感觉不仅弥合了主体与空间之间的界限,而且以感觉为叙述中心,将客观现实延伸至主观世界,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从而引起新文学叙事方式的深刻变动,创造出一种新的叙事方式——新感觉化的叙事方式。这一小说流派的出现,使中国现代小说第一次对都市景观作集中的描绘,也标志着新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生。绪论:阐述了空间、感觉与文学的关系。都市空间的产生催生了人的新感觉,“没有新感觉,就没有新表现”。新感觉派倚赖于新的都市空间。空间是新感觉派的表现主题,而感觉是表现都市空间的恰当贴切的手段。第一章:对新感觉派发生的场域——都市空间进行全景式扫描,都市空间的形成是在外界强烈的刺激下产生的。都市价值的突入颠覆了传统乡村社会的价值系统和审美经验。新感觉派作家对于都市空间的感知、评判。第二章:都市空间之弊,揭示都市病相以及都市人的生存病态。都市空间的狭窄拥挤、都市生活节奏的快速,以及人的生活常常被时间和空间分割成碎片,人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人在都市里异化为“非人”。新感觉派作家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特点,对于都市人的精神病态作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从而构造了这一流派无“家”主题的文学品性。第三章:从空间理论揭示新感觉派在批判都市文化的立场方面和左翼文学达成一致,新感觉派是从文化角度批判都市,而左翼文学着眼于阶级意识从阶级对立的角度,着眼于城市的中心空间和边缘空间的对立。第四章:新感觉派和左翼文学的隔膜以至于对立,从空间理论上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上海都市社会的社会分层结构表现在空间的隔离,新感觉派着眼于都市的娱乐消费空间,具有强烈的资产阶级的意味,新感觉派出入这些场所,欣赏并且迷恋物质生活带来的享受和便利。左翼文学完全具有和新感觉派不同的异质的空间,他们更关注物质生产空间劳资双方的对立和城市边缘空间生存的挣扎。第五章:新感觉派作家文学主张与文学追求有强烈的文体创新意识,新感觉派对于空间审美的表现技巧,以感觉为中心构造了新的叙事方式。借助于类似电影蒙太奇手法,空间的转换和移位,突显人的感觉冲击力。结论:新感觉派最大的迷失在于,对于物质化的迷恋,把现代性当成物质现代性。作为现代性的真正的主体承载者——人,意即人的现代性的缺失。错把物质的现代性作为人的现代性,导致一方面憎恶物质对人的异化,而一方面又津津乐道地享受着物质文明带来的便利。从文体变革意义上来讲,实现了文体形式的现代主义的转型,这一流派有着宏阔的世界空间视野,甚至也赢得了世界文学的承认。但是由于对空间形式的过渡迷恋,消解了文学的社会历史深度,没能达到现代主义文学应该达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