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以来,上海慈善事业的持续发展,使各慈善组织之间的往来日益频繁,合作日益增多,逐渐形成覆盖整个上海的慈善网络。上海慈善团体联合会即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上海慈善团体联合会在其存在的25年时间里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科学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是其能够在民国时期的上海发挥重要作用的保障。上海慈善团体联合会自成立开始,特别是1927-1937年,充分利用其上海慈善网络的核心地位,发挥协调机构的作用,组织沪上各善团开展了各种慈善救济活动,主要包括冬令救济、灾害赈济、难民遣送、医药救济、无主尸骸掩埋等,为上海乃至全国的贫困救济及社会秩序的维护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些慈善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上海慈善网络进一步扩大,慈善事业得以更深入地发展。但是,上海慈善团体联合会最终也无法避免近代中国民间慈善组织经费不足的尴尬。在经费的制约下,上海慈善团体联合会的活动大受影响,基本以临时性慈善救济活动为主,甚少有慈善教养活动,且开展活动的主动性略显不足。上海慈善团体联合会在开展慈善活动的同时,还就慈善公益法规、慈善团体财产整理及善产地价税减免等问题与上海行政当局进行了频繁的互动。在此过程中,它有效地充当了上海慈善界与上海行政当局的沟通桥梁。不仅使沪上一般慈善组织拥有一个向政府部门表达意见的有效渠道,而且也便利了沪上政府主管部门对沪上慈善事业的管理。上海慈善团体联合会的存在及其在民国时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启示我们可以在当前建立类似的慈善机构联合组织,以推动慈善事业的深入发展。同时当今政府也可以从上海慈善团体联合会与上海市政当局的互动中汲取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