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判断产生机制的实验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phil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判断(JOL)是元记忆监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前瞻性判断,它是学习者对自己记忆成绩的一种预测。探索大学生学习判断的产生机制,不仅能够为我国的学习判断提供一定的数据资料,而且还可以揭示个体对自己的学习和记忆效果的了解程度,以及对自己的学习和记忆活动的控制能力,从而为人类开展更为有效的学习与记忆活动提供理论基础。因此,对于学习判断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学习判断的研究核心是其产生机制和准确性,目前有关学习判断的产生机制,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实验设计和材料,纷纷提出各种不同的假说,其中主要有目标提取假说、线索熟悉性假说、可接近性假说以及竞争性假说。目前各种假说莫衷一是,尚且不能确定哪一种假说是正确的。在对各种理论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1)这些理论争论的焦点主要体现在线索和目标到底在学习判断的过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即学习判断的决定性因素到底是线索熟悉性还是目标的可提取性,或者是二者共同起作用;(2)以往对于学习判断产生机制的研究大多以无意义学习材料为主,而同时考察两种不同性质学习材料下的学习判断机制的研究还较少;(3)以往的研究大多以学习判断的某一个类型为例,对学习判断的产生机制进行研究,这种现象看似把两种判断类型的机制完全等同起来,那么具体两者的机制是否完全相同,还有待于对其进行研究。本文借鉴其他元记忆监测性判断和以往对学习判断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对这几种理论假说进行验证,以便为学习判断的产生机制提供新的证据。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有关这方面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学习判断的经典实验研究范式(学习—判断—同忆),通过两个实验来试图验证学习判断理论假说。本研究的两个实验均采用两因素的重复测量设计,即控制线索和目标之间的词对类型与材料性质两个变量,按照学习判断以往几种理论假说的预期,即几种词对类型关键性的不同比较结果会支持不同的假说的证据:若词对类型(1)和(2)的判断等级相等,词对类型(2)的判断等级大于(3)和(4),且类型(3)和(4)的等级相等,则支持线索熟悉性假说;若词对类型(1)的JOL等级大于(2),(2)的等级等于(4)条件下,且(2)和(4)类型下的JOL等级均小于(3)类型的等级,则说明研究结论支持目标提取假说;如果词对类型类型(1)下的JOL等级大于(2)类型的等级,(2)和(3)类型下的等级相等,分两种情况,一是若(2)和(3)类型的JOL等级均小于(4)下的判断等级,则支持竞争性假说,若均大于(4),则支持可接近性假说。实验一是考察在即刻学习判断下,材料性质和词对类型对学习判断机制的影响;实验二是考察延迟判断下的产生机制问题,以求对实验一的进一步验证。两个实验采用统一的实验设计和材料,即都是4(词对类型)×2(材料性质)两因素的被试内设计,在以上两个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使用无意义和有意义词对作为实验材料,采用四种词对类型的前摄实验设计存在明显的干扰效应,这样既控制了线索的熟悉性也控制了目标的可提取性。2.单独的线索熟悉假说和目标提取假说都是不科学的。A-B、A-C和A-B、D-B条件下的判断和回忆没有显著差别,即线索和目标在JOL中都起着一定的作用,在相同的实验控制条件下,二者以相似的方式影响着JOL判断。3.无论是即刻判断还是延迟判断,有意义条件下的判断和回忆显著高于无意义条件下的判断和回忆。4.即刻学习判断和延迟学习判断,两者具有相似的产生机制。
其他文献
“幼儿教育社会化”是我国政府特别是有关部门对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的关于幼儿教育基本政策的最明确而又最简洁的概括。其政策内涵比较丰富,但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