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朝赠答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然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概述部分主要是简述赠答诗的研究状况及可以拓展的空间,同时对“南朝”和“赠答诗”做一个简单的界定,并作数量统计分析。第二部分研究赠答诗反映出的三大主题,分别是迁逝之感、游子思乡和寒士心态,这些主题与诗人们的身世、处境、性格有重要联系,主要运用了“暮”及“鸟”意象以表达这些主题。佛教在南朝开始兴盛,佛经翻译带动了汉语声律的发现,引发诗歌声色大开的创作热潮,故第三部分就性情与声色之关系对赠答诗进行分类,可分为性情显于声色者;性情与声色交融者;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者三类。第四部分讨论赠答诗的风格与成因。赠答诗在齐梁之际大兴,其抒发的性情主要是关注自身的狭小之情,而非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文关怀。文人缺乏崇高的追求和承担社会使命的责任,致使诗歌缺乏深厚的内蕴,整体风格趋向于纤细、柔弱和萎靡。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朝代更迭频繁,政治杀戮时有发生,文祸弥漫。在这风雨飘摇的政治风浪中,士人普遍表现出忧惧仕途、惶惑不安、明哲保身的心态。二是儒学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思想的衰落,玄学纵心事外、老庄保命哲学的渗透,以及道教追求长生享乐、佛教轮回空无思想的影响。三是历代帝王重视文学尤其是诗歌,建立了众多以皇室成员为领袖的文学集团,给士人交游往来、赠答唱和、切磋文艺提供了机会,也给文士以诗才跻身仕途提供了平台,故尚文之风大热。士人们通过诗歌赠答唱和往来,展露才华,联络情感,并表达希望提携引荐之意,给赠答诗注入了新的内容。但同时,文学与政治功用相结合,导致很多文人为写诗而写诗,故其诗作中缺乏真情实感的抒发。第五部分是结语,简略叙述赠答诗的贡献与弊端。其独特之处在于可以从文人的赠答往来中看出双方或多方的性格、心态、情感和需求,同时它也是联络感情,获得情感补偿的需要。总而言之,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南朝的部分赠答诗有逢场作戏,阿谀奉承之弊,甚至有些不见性情,唯睹文字。但其精华部分还是架起了建安诗歌与盛唐诗歌相承接的桥梁,诗歌发展的内在线索并未中断,只是表现为曲折进步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