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青藏高原东缘的四川盆地和龙门山的剥蚀问题。主体部分可以分为两个,第一个部分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技术研究了四川盆地的剥蚀量,第二个部分利用裂变径迹技术研究了四川盆地和龙门山的剥蚀起始年代,同时也着重介绍了裂变径迹在热史模拟上的应用和实验室方法。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通过对四川盆地内的数个钻井的镜质体反射率数据的分析,发现四川盆地曾经历过平均厚度为2-3km的剥蚀,剥蚀程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强,成都盆地的剥蚀厚度为1-2km,而龙泉山以东的剥蚀厚度则高达3-4km,某些地区的剥蚀厚度超过了5km。
选择四川盆地和龙门山的磷灰石单颗粒裂变径迹年龄和径迹长度分布数据,运用HeFTy软件对样品的热史进行模拟,采用Laselettetal.(1987)的退火模型,获得了温度—时间演化曲线,发现大多数样品在经历过一个缓慢的埋藏阶段后,自30-50Ma以来,呈加速冷却的趋势。结合盆地内剥蚀等厚图,计算出盆地自晚新生代以来的平均剥蚀速率是0.17mm/yr。
选择龙门山的磷灰石和锆石单颗粒裂变径迹年龄,运用地形高差法和矿物对封闭温度法计算了该地区剥蚀速率,根据计算,龙门山自中新世以来经历了一个极快的剥蚀过程,平均剥蚀速率高达0.72mm/yr。
我们推断,30-50Ma以来龙门山及四川盆地的加速剥蚀可能是对青藏高原强烈隆升的响应;龙门山中新世以来不仅剥蚀作用强烈,而且与临近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的剥蚀速率存在明显差异,正是剥蚀作用驱动了晚新生代以来龙门山的显著隆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