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以来四川盆地及龙门山的剥蚀作用:来自裂变径迹和镜质体反射率的证据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198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青藏高原东缘的四川盆地和龙门山的剥蚀问题。主体部分可以分为两个,第一个部分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技术研究了四川盆地的剥蚀量,第二个部分利用裂变径迹技术研究了四川盆地和龙门山的剥蚀起始年代,同时也着重介绍了裂变径迹在热史模拟上的应用和实验室方法。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通过对四川盆地内的数个钻井的镜质体反射率数据的分析,发现四川盆地曾经历过平均厚度为2-3km的剥蚀,剥蚀程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强,成都盆地的剥蚀厚度为1-2km,而龙泉山以东的剥蚀厚度则高达3-4km,某些地区的剥蚀厚度超过了5km。 选择四川盆地和龙门山的磷灰石单颗粒裂变径迹年龄和径迹长度分布数据,运用HeFTy软件对样品的热史进行模拟,采用Laselettetal.(1987)的退火模型,获得了温度—时间演化曲线,发现大多数样品在经历过一个缓慢的埋藏阶段后,自30-50Ma以来,呈加速冷却的趋势。结合盆地内剥蚀等厚图,计算出盆地自晚新生代以来的平均剥蚀速率是0.17mm/yr。 选择龙门山的磷灰石和锆石单颗粒裂变径迹年龄,运用地形高差法和矿物对封闭温度法计算了该地区剥蚀速率,根据计算,龙门山自中新世以来经历了一个极快的剥蚀过程,平均剥蚀速率高达0.72mm/yr。 我们推断,30-50Ma以来龙门山及四川盆地的加速剥蚀可能是对青藏高原强烈隆升的响应;龙门山中新世以来不仅剥蚀作用强烈,而且与临近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的剥蚀速率存在明显差异,正是剥蚀作用驱动了晚新生代以来龙门山的显著隆升。
其他文献
本文以现代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学科,对博兴洼陷沙四段的物源分配体系及构造约束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通过Dickinson源区构造背景三角
小秦岭地区是我国钼矿资源的主要产地之一,产出了金堆城、南泥湖、三道庄、上房沟超大型钼矿床和雷门沟等10余个钼(钨)多金属矿床,钼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的52%(张正伟等,2001)。研
北香矿区位于著名锡多金属成矿带一丹池成矿带上,是丹池成矿带上的一个重要构造隆起区,成矿地质背景良好。 近两年来,为了彻底评价研究区内的矿产资源,预测矿体,在研究区进行了
本文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是指以各拉丹冬为中心(E90°00′-91°30′,N33°00′-34°00′),包括其西南土门煤矿一带和其向东至青海杂多、治多县等地,主体位于羌塘盆地的北羌塘
早三叠世随着勉略洋的消减与闭合,最终于晚三叠世华南板块与秦岭微陆块发生碰撞拼接,使大面积展布的印支期花岗岩类在南秦岭地体内发育。对于这些印支期花岗质岩体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南秦岭乃至整个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和地质构造演化。南秦岭宁陕地区的五龙岩体群是这些印支期岩体中出露面积最大的岩体群,胭脂坝花岗岩体位于五龙岩体群最东端,是五龙岩体群的重要组成,对于胭脂坝岩体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五龙岩体群的形成及演化。然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