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小说《德鲁德疑案》的帝国意识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qin613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位文学地位堪与莎士比亚媲美的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和他的作品百年来一直受到评论界的热烈关注。在其一生创作的十五部长篇小说以及诸多中短篇小说、游记、剧本作品中,狄更斯多以自身贫困而艰苦的经历为素材,以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来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探索人性的普遍意义,体现其一贯的人道主义文学主旨。   《德鲁德疑案》发表于1870年,系作家一生之中最后一部作品。遗憾的是,小说尚未杀青,狄更斯便溘然辞世。对于已完成的《德鲁德疑案》前半部,历来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它是一部侦探小说,是狄更斯创作中新的尝试;另一种认为它仍然是一部带有道德说教意味、揭示人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然而,正如后殖民主义批评家萨义德所说,现有的批评意识中存在着严重的断裂,即忽略或回避小说如何参与了帝国主义的活动。就作者自身的写作背景而言,狄更斯生活和创作的年代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的原始积累纵容了大英帝国对外扩张、大肆进行殖民掠夺的野心。   因此本文作者认为,作为作家的狄更斯,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下,难免有意无意将其文本叙述置于维多利亚时期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之中,以殖民者的姿态进行文本书写。   本文基于国内外狄更斯研究成果,以后殖民理论为视角对上述观点作出了论证。第一章通过西方殖民者眼中“他者”的表征,即想象的视野、随意的提及、劣等的族群三方面再现东方。在这一表征过程中,其对立面,即“自我”得以界定。第二章便将视角由“他者”转移到“自我”身上。在狄更斯的笔下,“自我”被表征为理性的化身、文明的楷模以及阳刚的世界,为帝国的种种行为提供了“合理性”的证明,也为“自我”与“他者”的遭遇预设了前提。由此引出第三章,“自我”与“他者”的对抗。通过展现“自我”如何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他者”进行殖民迫害、物质掠夺、文化渗透,如何站在西方的高度凝视“他者”,而“他者”又是如何经历从回避、抵触、冲突到最终不得不屈服的过程,揭示后者必然被边缘化的悲惨处境。   立足于后殖民视角重新审视狄更斯的作品,认识狄更斯小说与世界历史、帝国历史之间的关联,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小说的多重艺术价值,拓展学术研究的新思路。但这里仍需指出的是,狄更斯文学书写中蕴涵的殖民话语和帝国意识尚停留于作者的潜意识层面,不能轻易地给他贴上“种族主义者”或“帝国主义者”的标签,因为就总体的文学精神而言,狄更斯终究是一位人道主义作家。
其他文献
1929年2月和7月,中共琼崖特委领导机关在迁入海口、府城后两次遭敌破坏。同年8月中旬,琼崖各县代表联席会议在定安县内洞山召开。会议交流了各地的情况,总结了特委机关两次被
虽然表面上Intel公司似乎处于到处挨打的局面,但是私底下Intel正在默默地研发一项新的微处理器生产技术,它就是0.13微米制作工艺的Pentium Ⅲ(以前的Pentium Ⅲ为0.18微米制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约在去年年中时,集中型主板的出现,以多用途,低成本的优势,为当时的低价计算机市场带来一场不小的旋风.
夏目漱石作为日本文学的代表作家,在他的顶峰时期创作了许多闻名中外、寓意深刻的文学作品。正在夏目漱石的文学思源高峰时期,他创作了《梦十夜》。《梦十夜》是夏目漱石对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6月30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民心向背,是检验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的试金石。一
时域有限差分法模拟中所用的驻波-行波边界条件(STWBC)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且非常易于实现.但此吸收边界条件最初仅用于直角坐标的情形.文章将STWBC扩展到柱坐标的情形与直角
村上春树1979年发表处女作《且听风吟》,并以此获得了日本群像新人奖,之后还获西班牙卡塔龙尼亚国际奖,耶路撒冷文学奖,安徒生文学奖等多项奖项并曾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负责登录各种细节设置的结构称为Registry,尤其是从Windows 95便开始采用的Registry数据库登录文件,其实是一种相当便利的设计.但是一般的使用者却不太容
语言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是关于语言的早期研究都是将其看作是一种孤立的现象来研究。 然而语言与社会息息相关,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内外学者才真正关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