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的叙事之旅——从伦理叙事到意识形态叙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wa_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著名哲学家和文学家萨特(Jean-Paul Sartre)的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中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往对他文学成就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作品的内容方面,诸如主题、人物形象等,而忽略了叙述技巧、表现方式等形式因素。事实上,无论是在其文学理论还是创作实践中,萨特非常重视作品的形式结构。本文以“叙事”为切入点,展示萨特文学理论中对文学形式因素的思考和探索,以及文学实践中叙事形式的发展与变革,并在指出萨特前后期叙事形式的不同后,揭示这些形式的变化如何体现了其文学观念的变革。 通过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和叙事结构等方面的考察,本文认为,萨特的文论和创作存在着两个阶段。一是早期的“伦理叙事”阶段,二是后期的“意识形态叙事”阶段。萨特前后期个人的经历、社会环境和文学观念的不同,影响了他文学叙事模式的转变。本文分析了这两种叙事模式的形式特征,并具体说明不同叙事模式下不同的审美效果。 本文除前言和结语外,主要内容分为六章。 前言部分介绍了国内外萨特研究的成果,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萨特早期伦理叙事的哲学基础”,首先介绍了萨特的生平和著述情况,在不同时期,他的人生观和哲学思想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文学观念的发展;然后对他早期伦理叙事的哲学基础予以说明。现象学思想和强调主体自由的意识哲学,成为萨特早期伦理叙事的哲学起源。此外,模棱两可伦理学的思想也是伦理叙事的基石。在以自由为主题的小说中,他通过叙事展示了人物的生存悖论和伦理凼境,从而形成伦理叙事的基本特色。 第二章“伦理叙事的话语模式及特征”,着重于萨特伦理叙事的话语分析。本章从叙事视角、人称及结构几个方面,说明伦理叙事的方法和技巧。第一节旨在说明伦理叙事中叙事视角和人称的选择与叙述者表达自我意识的目的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二节从小说人物形象的角度说明萨特伦理小说的特点。伦理叙事重在描写小人物的个人生活。这些人物在面临一些难以解决的生存悖论时,由于自我与现实的分裂而呈现出-种焦虑人格。在叙事结构上,萨特借鉴了当时西方现代主义的小说技巧,大量描写主人公的内心意识,情绪结构取代了情节结构。第三节试图说明,在道德立场上伦理叙事采取了“情感同化法”(empathie),即作者排除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和作品人物的思想意识保持同一。通过这种方法,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产生一种恰当的“审美距离”。 第三章“伦理叙事中的时间与身体”,旨在说明伦理叙事中时间技巧和大量出现的身体意象特点。第一节对萨特的时间哲学作了介绍。受现象学思想的影响,他非常重视时间的作用,在伦理叙事中运用了丰富的时间技巧。萨特的时间观和传统的线性时间观念不同,他认为时间是一种立体的三维结构。小说叙事可以打破传统的线性叙事,在时间的三维结构中自由表现。第二节则具体说明了萨特伦理小说中的时间特征,他采用双焦点的时间结构和多种反时序技巧叙述。第三节从身体意象角度,分析了萨特伦理叙事的特征。萨特早期的伦理小说大量描写了身体现象,尤其是某些具有隐私意味的身体器官。身体意象成为展示个体精神困扰和生存困惑的平台。 第四章“介入文学与意识形态叙事”,进入到萨特后期的意识形态叙事阶段。第一节介绍了萨特的意识形态理论和“介入文学”的观念。萨特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显示出他政治意识的崛起过程。他的文学创作也由表现伦理困境转为表达意识形态立场。第二节指出“介入文学”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姿态,也是一个技术性的概念。它促使萨特在文学技巧和创作手法上采取一系列的改变,意识形态叙事就是这种变化的话语显现。 第五章“意识形态叙事的话语模式及特征”,着重于萨特意识形态叙事的话语分析。第一节对“意识形态叙事”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意识形态叙事”是指作家控制文本中叙事主体的意识形态倾向,在描述的事件中蕴藏着作者的阶级立场和意识形态倾向的话语模式。本章以萨特的长篇小说《自由之路》为个案,阐明该小说采用的多音齐鸣的复调叙事方法,具有深刻的意识形态隐喻意味。第二节从情节、结构和情感立场几个方面,分析了《自由之路》中在叙事方法上的转变。在情节上,由伦理叙事对庸常世俗生活的描写,转变为对宏人社会历史画卷的刻画;在结构上,由伦理叙事的个人模式向集体模式转变。在情感立场上,由不干预态度转为在社会历史、政治价值上的全面介入。第三节分析了《自由之路》的叙述时间特点,小说更为广泛地采用了“同时性”叙述的技巧,形成一种“回音壁式”的时间结构。 第六章“历史意识与文体之变”,分析了萨特历史意识的产生与文体风格转变的关系。最具意识形态观念的文体--戏剧文学,成为萨特文学生涯后期常用的文体样式,它是意识形态叙事合乎逻辑的发展。“处境剧”(The Theatre of Situations)充分体现了意识形态叙事的基本特征。第一节揭示了萨特的处境小说向处境剧的演变过程,并指出强烈的历史意识在这一转变中的重要作用。第二节解读了处境剧中神话结构模式的特点。神话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成为萨特的戏剧对现代人生存状况的最佳注解。神话中的原型模式以及二元对立的矛盾结构,被有效地处理为不同意识形态立场的对峙和阶级话语。萨特的处境剧充满了强烈的政治寓意。第三节分析了处境剧中的意识形态叙事策略。它包括充满主观性的反叙事模式和“分裂性意象”的采用。关于“分裂性意象”,本文选取了萨特戏剧中经常使用的意象模式--“封闭的空间”加以说明。 结语部分总结了萨特两种叙事模式的特点,并将他的叙事理论与中国新时期文学叙事模式的演变过程进行比较。在文学伦理观下形成的早期伦理叙事,注重叙事话语的形式特点,探求小说式或文学化的生活。在“介入”道德观下形成的后期意识形态叙事,强调文学的政治道德立场,关注文学文本向读者表达的思想内容。伦理叙事和意识形态叙事,是从两个相反的方向探讨同一个问题--人的存在,它们从不同角度描述了人的存在境遇和本质问题。两者的区别既有本体论的,也有方法论的,更多的是策略上的。萨特的伦理叙事和意识形态叙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叙事模式的演变过程中,能找到与之契合的类型。特别是在新时期文学,萨特对中国作家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他的叙事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新时期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型。
其他文献
焦炉作为日本高炉炼铁工艺的基础,其平均炉龄已达28年,到21世纪初,大部分焦炉将达到使用寿命,焦炭有可能出现结构性短缺。现行炼焦工艺主要使用受资源限制较大的粘结煤,不仅
在研究虚拟现实技术、数控加工技术的基础上 ,开发了主要包括车间、机床、夹具等场景的仿真虚拟加工环境 ,该场景包括三坐标铣削加工中心等 5台机床 .实现了仿真加工能力 ,提
本文以明代宣城梅守箕现存全部诗歌为研究对象,在深入研读诗歌文本的基础上,广泛查阅史料,对其诗歌内容、风格与影响等进行探析,发现其文学价值,并给出客观、合理的定位。  本文
在虚拟加工环境中 ,毛坯的三维图形处理主要包括毛坯三维图形的几何建模方法、三维几何图形的显示数据结构和三维图形的编译处理等 ,提出了一种能够满足虚拟加工环境的三维图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加装矩形小翼纵向涡发生器的H形翅片换热机理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随着来流速度的增加,回流区里的气流温度逐渐升高;相同雷诺数时,随着攻角的增大,加装纵向
期刊
@@
由于焦炉在装煤时会产生大量烟尘,即使采用了最先进的技术,装煤方法仍是炼焦工业控制污染的关键手段之一。目前,正在实施控制焦炉装煤时烟尘放散新方法的开发计划,现将该计划
本选题以文明戏为研究对象,在新史料挖掘、整理的基础上探讨近代戏剧的变革,尤其是早期话剧诞生、发展的过程。因而,本选题“文明戏考论”以考为先导,以论为归依,力求在历史事实的
学位
本文在参照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兼及他们分析时所切入的视点,多角度且全面地分析於梨华小说中华人知识分子形象;以作家比较关注的“学界”、“知识分子”等对象为立足点,结
茚-古马隆树脂在焦化产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下塔吉尔钢铁公司焦化厂精制车间茚-古马隆树脂工段是俄罗斯透明茚-古马隆树脂的唯一生产厂家。尽管茚-古马隆馏分的供应量减少,但市
近年来,新闻报道策划成为媒体报道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有越来越重的分量,策划的好坏甚至直接关系报道质量和生存。然而,正确运用策划提升报道质量、提升媒体影响力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