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2002中国财政制度变迁研究

来源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TT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逻辑为依据,研究1994年以来的中国财政制度变迁,对下一阶段的财政制度变迁进行展望。按照这一线索,全文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简要介绍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和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对财政制度和财政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论述。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变迁的原因是为了追求在现行制度框架下无法得到的收益,其方式主要是通过制度创新,降低制度的交易成本来实现,制度变迁受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因素的影响,但只有在制度变迁的收益超过成本时才可能发生。制度包括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实施三部分,制度变迁的过程就是上述三部分不断变迁的过程。制度是总是处于变动之中的,但制度的变迁总是渐进的,这主要是由于路径依赖的存在,过去的选择影响今天和以后的选择。财政制度由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体制和财政管理四个方面构成。财政制度变迁是一种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中央政府是财政制度供给的主体,通过制度变迁实现其经济和政治目标。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模式,是我国财政制度变迁的目标模式,我国正式提出公共财政是在1998年,但实际上公共财政改革从1994年就已经开始了。 第二章分析影响财政制度供给和需求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财政收支格局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党的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写入1993年宪法,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财政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公民和立法机关对财政的监督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社会各界普遍要求加强财政管理,改革财政制度。随着改革的深入,决策者的财政思想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更加重视制度建设,要求财政适度集中,使其与国家的政治制度相协调。从财政制度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支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财政困难加剧。财政收入制度不完善,分配秩序混乱;财政“越位”和“缺位”并存,支出结构不合理;财政体制不规范、不稳定;财政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因素造成财政制度不均衡。通过成本—收益分析可以看出,当时财政制度存在较高的交易费用,财政制度变迁可以获得在现有制度下无法获得的潜在收益,因而改革是可行性的。 第三章描述财政制度变迁的过程,主要从财政收入、支出、体制和管理四个方面,介绍1994年至2002年我国推行的一系列重大财政改革及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税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分税制改革、支出结构调整、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改革等,全面展现中国财政改革的历程。根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表,要在2020年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制度。通过从制度变迁全过程的角度对1994年以来的财政制度变迁进行全景式分析,可以看出,财政制度建设取得很大进展,公共财政框架已经基本形成,改革的趋势也已经不可逆转。 第四章分析财政制度变迁的方式和特征,探讨改革中的路径依赖问题,并对我国财政制度变迁进行评析。我国财政制度变迁采取渐进的方式,这是由人的认识水平、改革本身的复杂性、路径依赖、非正式制度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特点是:合理安排改革的步骤和次序;增量改革;积极稳妥,分步实施;稳定与变迁相结合;制度缺乏稳定性;法制化程度逐步提高;非正式制度的逐渐改变等。在制度变迁中,路径依赖常常使新制度中搀杂大量旧制度的因素,表现为旧制度中的一些做法依然存在和旧制度下形成的思想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作为一种渐进式的制度变迁,其优点是可以避免大的失误,增强改革过程的可逆性;能够实现改革的自我加强和自我扩散;成功的经验可2以降低改革中的学习和适应成本。其不足是制度总是处于变化之中,造成短期行为;政策多变,改革不彻底性;容易产生路径依赖等。 第五章分析财政制度变迁的绩效。从总体看,这一时期的财政改革表现为决策科学,设计周密,实施有力,运行平稳。这次改革意义重大,它是中国财政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具体说,财政制度变迁初步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和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财政体制和财政支出范围更加规范,结构更加合理,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从经济效应看,财政制度变迁实现了宏观调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加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职能,保证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安全;促进了企业平等竞争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从政治效应看,财政制度变迁推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自身建设;促进了社会公平,维护了国家稳定;促进了财政民主化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六章对转轨各国财政制度变迁进行比较。从总体上看,转轨各国财政制度变迁的目标、任务、内容、特点基本相同,而制度变迁的方式不同,制度各个组成部分的变迁也各有异同。中国采取渐进式制度变迁,而前苏联和东欧各国主要采取激进式制度变迁。从制度变迁的绩效看,中国的各项财政改革进展不一致,因而制度的均衡性不如其他国家,然而我国财政制度变迁的经济绩效却远远好于其他国家。根据比较,要实现财政制度变迁的目标应具备10项条件:保持政局和社会稳定,正确处理改革目标与改革过程的关系,把国外经验同本国实际结合起来,重视发挥财政在经济转轨中的作用,制度变迁的进度要与认识水平相一致,要有一个好的改革方案,财政制度要与政治制度相协调,加快财政法制建设,加大对非正式制度的投资,最高决策者的支持和改革领导者勇往直前的精神。 3第七章对今后的财政制度变迁进行展望。下一阶段财政制度变迁面临新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世纪之初,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部署,这是对我国社会发展目标和手段的新诠释。财政作为实现政府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上来。从财政制度看,目前财政不够强大,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结构不平衡,财力分配横向纵向不均衡,各项财政制度改革进展不同,使财政制度呈现出不均衡性。根据面临的约束条件,财政制度变迁仍需采取渐进的方式,遵循有先有后、有急有缓、积极稳妥的“分步走”原则,采取总体设计、陆续推出、局部调整、逐步到位的方式。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预算改革,然后是体制改革、支出改革和收入改革;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政府间事权划分和转移支付制度;支出改革的重点是规范财政支出范围;收入改革的重点是合理安排税制改革的时间和次序,大力推进税费改革。
其他文献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感到学习充满乐趣,学生的求知欲越来越强,知识面越来越广,人也越来越聪明。进而实现了打造优质课堂和高效课堂的目的。 Fully mobilize the
“信息技术改变金融业”是2005年某电子银行论坛的会议主题。随着金融信息化、渠道网络化、网点虚拟化趋势的发展,未来金融业的竞争规则、监管模式、经营格局、机构形态,将被信
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运行已十一年,体制的积极效应正逐步显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步提高;各级政府自求平衡、自我发展的意识明显增强;相对规范的财力分配机制
重复建设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之一。特别是在像辽宁这样的一个工业大省,问题显得尤为严重。因此,对辽宁省工业重复建设问题的研究就显得更加具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期货的诞生,全球金融衍生品交易发展迅猛,金融衍生品在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作用逐步凸显。我国衍生品市场起步于商品期货,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
本文的目的主要是研究在新的国内国际形势下,中国应采取怎样的贸易战略才能更有机地把进出口结合起来,更充分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整体,从而实
以 8参数模型的 F矩阵为基础 ,深入研究了 F阵的稳定性求解中的若干问题 .将求解对极点的问题归结为求解二元六次非线性方程的最优解问题 ,并将所求最优解作为进一步计算的最佳候选对极点 .最后以余差最小准则获得 F阵的全局最优解 .实验结果表明 ,该方法不但使对极点的稳定性有较大提高 ,而且也能高精度地估计出 F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