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随着CT、核磁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乳腺癌放疗技术越来越完善,由于受胸壁解剖结构、放疗毒副反应等因素影响,放疗技术的选择存在争议。如何提高放疗精确度,减少放射性损伤,为患者选择最适当的个体化放疗技术及方案是当前肿瘤放射治疗工作者关注的热点。乳腺癌根治术后行内乳淋巴结照射可否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77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行胸壁及区域淋巴结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放疗数据进行分析,对比三维适形照射技术(3D-CRT)及容积旋转调强技术(VMAT)的放疗计划的剂量学数据,探索更优的个体化的临床放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人民医院77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行胸壁及区域淋巴结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放疗数据,根据放疗技术的不同分为两组:3D-CRT组与VMAT组,临床靶区(CTV)处方剂量为95%的CTV满足50Gy,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分析评价CTV的剂量参数,包括适形指数(CI)、均匀度(HI)、V95%、V100%、V110%。比较患侧肺Dmean、V5、V10、V20、V30、V40,左侧乳腺癌患者心脏Dmean、V5、V10、V20、V30、V40,健侧乳腺Dmean的差异。在两组原有放疗计划中均勾画内乳淋巴结(IMN)引流区,分析并比较两组内乳淋巴引流区非计划接受的平均剂量(IMN Dmean)、95%的体积所受照射的剂量(IMN D95%)。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计划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或非正态数据采用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3D-CRT组与VMAT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临床放疗数据具有可比性。CI与胸廓前后径(DAP)呈正相关(0.218,P=0.028);HI与体重、体表面积、BMI、胸廓横径(DT)、DAP均呈负相关(-0.225,P=0.024;-0.194,P=0.045;-0.252,P=0.013;-0.222,P=0.026);IMN Dmean与胸廓比例呈负相关(-0.302,P=0.004);IMN D95%与DAP呈正相关(0.200,P=0.041)。2.CTV的剂量学比较:与3D-CRT组相比,VMAT组CTV的CI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VMAT组的V110%有更少的高剂量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两组CTV的HI、V95%、V100%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3.危及器官(OAR)的剂量学比较:在患侧肺受量方面,与3D-CRT组相比,VMAT组的平均剂量、V5、V10均低于3D-C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20、V30、V40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左侧乳腺癌患者中,与3D-CRT组相比,VMAT组心脏的V5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心脏平均剂量、V10、V20、V30、V40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4.健侧乳腺及内乳区非计划性受量的比较:与3D-CRT组相比,VMAT组的健侧乳腺平均剂量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MN Dmean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两组IMN D95%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CI、HI、IMN Dmean、IMN D95%与患者的解剖学特征相关。选择放疗方案时,需要参考患者的临床特点,实现个体化,精准化的放疗。2.VMAT技术在CTV的CI方面较3D-CRT更优,VMAT组有更少的高剂量区;在HI、V95%、V100%方面两种技术均能满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及区域淋巴结放疗的剂量学要求。3.VMAT技术有效的降低了的患侧肺平均剂量及低剂量区的剂量;3D-CRT技术可降低心脏低剂量区的剂量。4.3D-CRT技术与VMAT技术的健侧乳腺平均剂量均高于剂量限制,且VMAT技术更高。部分患者IMN Dmean可以达到治疗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