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与甘蓝型油菜种子含油量差异的组学分析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油是人类日常生活所需要的重要营养物质,也是生物燃料的重要来源。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植物油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提高油料作物种子含油量是增加油脂产量的有效途径。大豆和油菜作为我国两大主要油料作物,种子含油量分别为20%和40%左右,具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近年来,虽然关于大豆和甘蓝型油菜种子含油量的遗传育种、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有较多报道,但是从生物信息学角度解析两者种子含油量差异的分子机制研究还鲜见报道。为此,本研究以拟南芥、大豆、甘蓝型油菜和芝麻的组学数据为材料,基于拟南芥酰基油脂代谢相关基因,通过分析油脂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和物种间同源基因拷贝数差异,以及转录因子和micro RNA的调控网络,获得造成大豆与甘蓝型油菜种子含油量差异相关的候选基因、转录因子和micro RNA。在此基础上,针对PEPC基因家族进行系统发育进化分析、保守结构域分析以及共表达网络分析,试图解析大豆和甘蓝型油菜种子含油量差异的可能分子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以拟南芥油脂代谢数据库中的油脂合成相关基因为参照标准,鉴定出230个油脂合成相关基因家族,分别含有781和1261个大豆和甘蓝型油菜基因。分析每个基因家族的物种间拷贝数差异及其在种子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模式,预测了192个大豆候选基因和292个甘蓝型油菜候选基因可能造成大豆和甘蓝型油菜种子含油量差异。KEGG富集分析表明,这些候选基因主要富集在光合作用的碳固定过程、碳代谢、脂肪酸合成和氨基酸合成等与油脂合成相关的生物学过程。2、通过对大豆和甘蓝型油菜种子不同发育时期的比较转录组分析,发现Gm PEPC1和Bn PEPC1基因在种子发育过程均有表达但表达模式不同。在种子发育的前、中期,Gm PEPC1基因的表达水平高于Bn PEPC1基因。micro RNA调控分析表明,Bn PEPC1的表达受到bna-mi R169家族的抑制调控。物种间相对拷贝数差异分析发现,大豆PEPC家族基因相对拷贝数多于甘蓝型油菜(12/2>17/4)。PEPC1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发现:与Gm PEPC1共表达的3个大豆基因特异富集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与Bn PEPC1共表达的甘蓝型油菜基因Bn STKA和Bn CKII特异富集在昼夜节律生物学过程,调控种子油脂合成。3、对异质型ACCase基因家族的分析发现,甘蓝型油菜ACCase基因的相对拷贝数高于大豆(19/4>8/2),且其特有的β-CT(Bna C05g37990D)和BCCP1(Bna A03g06000D)亚基是ACCase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种子中脂肪酸的合成速率。转录调控分析发现,甘蓝型油菜β-CT基因的表达还受到4个锌指结构转录因子的调控。4、与大豆相比,甘蓝型油菜油脂储存基因家族CALO、OBO和STERO发生了扩张(22/4>6/2、8/4>7/21和10/4>3/2);而油脂降解相关的基因家族LOX、LAH和HSI2发生了收缩(31/4<41/2、10/4<24/2和8/4<8/2),推测油脂储存相关基因家族的扩张和降解相关基因家族的收缩,可能与甘蓝型油菜种子含油量高于大豆有关。为了进一步剖析油料作物种子贮藏物的降解是否具有专化性,还分析了蛋白质降解相关基因家族成员在各物种中的拷贝数差异。结果表明,蛋白降解酶E1、E2和E3的编码基因在大豆、甘蓝型油菜和芝麻中的相对拷贝数关系分别为:4/2=8/4>2/2、44/2<105/4>23/2和33/2>52/4>10/2。这与蛋白含量在大豆(~40%)、甘蓝型油菜(~20%)和芝麻(~17%)种子中呈逐渐递减的关系并不完全吻合,一定程度说明油料作物在其进化历程中可能并未出现种子油脂用于储存而降解蛋白为生命活动供能的趋势。
其他文献
作为人类最早发现的传染病之一,结核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耐药性菌株的出现以及结核病-HIV共感染情况增多,结核病又有卷土再重来之势。同时,结核病作为一种重大人兽共患病,严重威胁着动物健康、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细菌的非编码调控小RNA(Small Non-coding Regulatory RNA,sRNA)作为近年来发现的具有重要调控功能的转录后水平调控因子,已经被证实能够对细菌在
学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 virus,PEDV)是冠状病毒科,α冠状病毒属成员,该病原主要引起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PED)。PED是养猪业常见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患病猪出现严重腹泻,脱水,食欲降低,体重减轻等临床症状。本病可感染各个年龄段的猪群,并且具有较高的致死性,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持续发展。然而,本病的防控
学位
甲砜霉素(Thiamphenicol,TAP)因具有给药后吸收迅速而完全、分布广泛等优点,目前已被兽医广泛应用。甲砜霉素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均有作用,常用于治疗大动物、家禽及水产动物的呼吸道与肠道感染。甲砜霉素微溶于水,属于低溶解性、高渗透性的药物,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将其制成纳米粒是增加溶解度、促进口服吸收的一种有效方法。本研究拟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结合单因素试验制备甲砜霉素纳米粒(
学位
瘦素(leptin)是一种主要由白色脂肪组织产生分泌的蛋白质激素,长型瘦素受体(Long form of leptin receptor,Ob-Rb)是其功能性受体。leptin通过Ob-Rb介导发挥广泛生物学作用,包括调节动物摄食、维持机体能量稳态、参与免疫调节和调控动物生殖活动等。除白色脂肪组织外,leptin在睾丸、卵巢、胎盘和乳腺等组织器官中也有分布和表达。Ob-Rb除了在下丘脑广泛分布外
学位
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是危害养猪业的重要病原,PCV2引起机体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其在体内的复制水平密切相关。目前研究发现,PCV2 Cap在病毒复制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多种宿主蛋白互作进而调控病毒复制。前期研究发现,在PCV2感染的野生型PK-15细胞中,与Cap互作的核仁磷酸蛋白1(Nucleophosmin 1,NPM1)
学位
精子携带的RNA在哺乳动物胚胎发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精子中包含的micro RNA(miRNA)和内源性小干扰RNA(si RNA)都是胚胎正常发育所必需的。本课题组前期通过卵母细胞和精子的高通量测序筛选出了牛精源性miR-301a,并进行了精源性验证,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其可能调控的靶基因,发现SMAD5 m RNA 3’-UTR结合位点的保守性及其在卵母细胞中的表达较高。因此本研究以mi
学位
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是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病原小反刍兽疫病毒(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PPRV)主要感染山羊和绵羊。PPR所导致的高死亡率,给畜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是低氧、病原微生物感染、钙失衡等非稳态条件下
学位
卵裂是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重要的发育事件,尤其是受精后胚胎第一次卵裂的时间和方式对胚胎的发育潜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也是评价胚胎质量的重要依据。我们的前期的研究发现,精源性mi RNA-202可通过靶基因SEPT7调控HDAC6,提高受精后胚胎骨架蛋白α-tubulin的乙酰化水平,胚胎骨架稳定性增强,从而降低异常卵裂的发生。但是目前SEPT7调控HDAC6的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为了完善SEPT7调
学位
心肌炎(Myocarditis)是心脏肌层的炎症,可由感染、药物、毒素和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引起。心脏的免疫反应会导致心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异常,进而导致局部或整体收缩障碍、心室硬化或传导系统疾病,严重危害动物的生存质量。3’-核酸修复外切酶1(Three prime repair exonuclease 1,Trex1)作为哺乳动物体内一种主要的DNA 3’-5’特异性核酸外切酶,其突变或缺失与多种自
学位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的一种出血性传染性疾病,致使家猪死亡率高达100%,对全球养猪业造成经济损失和严重威胁。CD2v蛋白是ASFV重要的致病因子和保护性蛋白,是非洲猪瘟疫苗设计和免疫检测的靶蛋白之一。本研究在HEK293F细胞中实现重组CD2v蛋白的分泌性表达和糖基化修饰,以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