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形聚碳硅烷的分子设计、合成与陶瓷化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ver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合物先驱体陶瓷(PDC)法的研究中,陶瓷产率是一个重要参数。高的陶瓷产率意味着裂解挥发成分少,利于获得致密的陶瓷材料。聚合物先驱体是PDC法的基础原料,聚合物先驱体的分子结构不仅影响陶瓷的组成,也影响着陶瓷的微观结构,决定了陶瓷最终的性能。因此,建立先驱体分子结构与陶瓷产率之间的联系尤为重要,但是目前此类研究尚不多见。  本文通过合成一系列的树形聚碳硅烷,探讨了聚碳硅烷的分子结构对先驱体陶瓷化转变以及最终陶瓷产率的影响。文章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利用迭代法合成了树枝状聚碳硅烷(简称K3G3),研究了K3G3的交联与陶瓷化转变机理。结果表明,K3G3的交联反应为碳碳双键的自加成反应,该反应在300℃时反应完全。高温裂解过程中,400℃~600℃质量损失最大,此阶段主要反应是长链Si-CH2CH2CH2-Si和Si-CH2CH2-Si结构的断裂重排,生成更稳定的Si-CH2-Si结构,并伴随着小分子烷烃以及有机硅化合物的生成,而这些分子的释放直接导致K3G3的质量损失,直接决定了最终的陶瓷产率。  第二部分,利用核多步法合成了树形聚合物先驱体(简称G3),对G3与K3G3的分子结构与陶瓷化转变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G3与K3G3的分子摩尔质量相近,最大的区别体现在C=C的分布方式上,G3的C=C官能团同时分布在分子内外层,而K3G3的C=C官能团主要分布在分子最外层。因此,通过C=C键的加成反应进行交联后,G3形成较为致密的网络结构,而K3G3的交联结构较G3更为疏松,而且交联点间的分子链更长,而长链分子比短链分子的化学能低,使得K3G3比G3在更低温度发生断裂重排反应,在TG曲线上更早出现质量损失拐点,与此同时,长链分子比短链分子更容易断裂,产生小分子,造成质量损失,使得K3G3在1000℃的质量保留率仅为18%,远低于G3的35%。  第三部分,在G3的基础上,通过核多步法,合成了分子摩尔质量更高的聚合物先驱体(分别简称G4与G5)。对G3、G4、G5的分子结构与陶瓷化转变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G3、G4、G5的分子结构相似,随着G3、G4、G5分子摩尔质量依次增大,三者的陶瓷产率逐渐提高,G5在1000℃的陶瓷产率已经达到67.6%。此外,G5在900℃裂解制备的陶瓷经1600℃热处理后的产物表面生长出SiC纳米棒。分析可知,SiC纳米棒的生长符合气相-固相(VS)机制,陶瓷中的富碳对纳米棒的生长起到决定性作用。
其他文献
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在能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关注。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价格低廉、质量轻便、易于大面积柔性制备等优点,因此受到广大研究者们的青
做一条“阅读空气”的鱼  新生欢迎会紧接在入学式之后。我勒个去,人山人海啊。小小的食堂里全是穿黑色西装的新生,司会还没说开始呢,酒杯就已经端上了。觥筹交错,谈天说地,就差没拜把子桃园结义了。我开始还纳闷儿,都是头一回见面,怎么都这么能侃呢。后来我灵光一闪,艾玛,这就是传说中的social啊。(17:30PM, 4月7日)  虽说入学周只有一个星期,但实际上留学生早在开学之前就已经来学校报了到。而且
期刊
一张美丽的油画吸引了我我首先是从油画家刘天安先生的油画里看到这个美丽村落的。油画里的这个有层次、有韵味的村庄,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刘天安是以温州古街巷、古村落
期刊
随着油田采汕技术的持续开发与应用,以及各大油田相继进入三次采油阶段,化学驱采汕技术得到了大力发展。为了更好的提高原油采收率,江汉汕田采用了新型的凝胶表面活性剂二元组合
奥托.纽拉特(Otto Neurath)于20世纪前半叶创立的“伊索体系”对现代信息设计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在21世纪的今天,如何创造出真正有意义的图形设计,让人类生活变得
金属离子在含DNA的生物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金属离子的存在会影响DN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金属离子和DNA碱基相互作用能中和磷酸骨架上负离子和稳定双螺旋结构。另一方面,金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大气环境污染研究的深入开展,非均相化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酸催化非均相反应被认为是二次有机气溶胶形成的有效途径之一,挥发性有机物可以在固态酸性气
随着各个油田相继采用聚合物驱以提高原油采收率,含聚合物污水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含聚丙烯酰胺(PAM)污水是一类比较复杂、特殊的污水,其处理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
油画进入中国,历史久远,但中国人研习油画,距今只有一百多年。它的材质语言的特性,它的造型表现的魅力,洞开东方视觉的生面。其特殊的意义源于它作为一种观视生活世界的迥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