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边缺制度的时空演进与边疆治理研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边缺是清朝为解决边疆治理问题,在职官制度中的一项创新。其核心是,秉持“人地相宜”的官员选任宗旨,由中央选派“专任边疆要缺之员”,到边疆进行管理与施政。清廷在“拣选题补”“俸满优升”的制度框架下,分别创立海疆缺、烟瘴缺、苗疆缺、沿边缺。边缺制度的创立与清朝疆域的完整统一密切相关。清朝的疆域范围相较于明朝大幅增加,其治理理念也发生转变。清朝在边疆地区采用正式政区的直接治理方式,大量派出流官,产生了巨大的职官缺口。边疆地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民族众多、地方形势复杂,官员不愿赴任。可见,清朝疆域的巩固以及边疆治理的发展,是产生边缺制度的根本动因;而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复杂的社会民族情形,是边缺制度进行特殊性创制的需求。本文将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引入制度史研究,从时空视野出发,通过对大量档案文献的利用,梳理清代边缺制度的创立、推进、发展过程,对其在边疆治理中的时空分布进行细致分析,弥补已有研究只注重制度性梳理的缺憾。台湾例是海疆缺的源头,也是边缺制度的开端,其创制于清廷收复台湾后的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雍正元年(1723年),清廷借鉴台湾例的制度架构,在各沿海省份创立沿海缺。清中期,中央完成台湾例与沿海缺的整合,以“海疆缺”通称,其设置与空间分布,也随着海疆治理的深化,呈现出均衡态势。清朝南部边疆因其高湿高温的热带、亚热带气候,以及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外来之官水土不服,易诱发疟疾等地域性疾病,官员多视其为危途。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清廷借鉴台湾例,于广西西部的南宁、太平、庆远、思恩四府,创立烟瘴缺,共设职官29名,通过优抚方式,激励贤员赴任;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将其推广至自然环境相似的云南南部。雍正朝之后,随着大规模“改土归流”的推进,广西烟瘴缺的设置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东西二元性治理结构,云南的烟瘴缺也向边疆一线推进。明朝在苗疆区管理缺失,使其成为“不治之地”,随着清朝大规模开辟苗疆,清廷在雍正五年(1727年)完成了苗疆缺建设。之后,随着苗疆区治理一体化进程,苗疆缺在湘西、黔南以及滇东北地区快速发展,共在27府41州厅县设置。清朝的沿边缺多设置在边疆地区的军政要地,如云南西部、川藏交界区、新疆地区以及北方长城沿线。沿边缺更加突出军事镇戍属性,在清朝疆域巩固、边疆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笔者发现以往的研究仅关注到边缺文职,本文首次将边缺武职纳入研究,认为清代边缺制度具有文武并重的制度特征,在保障疆域完整、边疆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清朝将大量边疆地区学政类官员定为边缺,注重学校建设,增强边疆人民的思想认同意识,推进边疆治理一体化进程。本文还对清朝边缺进行制度解析,探寻其制度创新性。边缺的基本制度原则为“拣选题补”与“俸满优升”,这也是其最重要的整体性特点与判别标准。各类边缺虽秉持共同的制度原则,但在具体的制度上,也存在着一些差异。本文的另一大创新,是利用制度史的方法,对边缺进行制度解析,发现其以“人地相宜”为选官宗旨。在进行官员选任时,其选任方式包括省内拣选题补、督抚升补以及皇帝简选等多种。边缺官员选任的主要因素与条件,主要包括官员治理能力和地域适宜性两个方面,其中文职官员体现在边疆地区治理能力、自身品格素养、以及民情洞悉等方面;而武职则主要强调精忠赤诚、军事能力突出等。边缺制度中官员升转情况,可概括为“俸满优升”;其历俸年限,会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形以及治理需求,进行相应调整,总体上说有三年、五年、“三年俸满留任三年”的六年、“五年俸满留任三年”的八年四种。边缺制度对于边疆地区治理能力的提升,亦是本文的重要研究突破。之前的研究,多集中在边疆治理方略、制度上,较少关联边疆治理的具体实施与功效,难以理清边疆治理能力的情况。清朝通过边缺制度选任官员,代表国家在边疆建立治理体系,并由其带着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相关制度深入边疆,提升边疆地区治理能力,由此可见边缺官员的治理成效正是其治理能力的表现。本文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档案资料中边缺官员的政绩考语进行梳理,发现其治理成效主要体现在文教风化、基础生产建设、基层组织架构、地方稳定等四个方面,其中文教风化占比最高,到达了76.67%;生产建设排在第二位,为63.33%。可见,经济基础与思想认同是边缺官员治理成效的重点,也是边疆治理能力提升的主要两个方面。
其他文献
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起始课的教学中,设计了两个动态情境,基于直观想象引导学生抽象出其中的几何元素;通过表达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特征,进一步抽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代数特征.聚焦直线与圆相切的特殊位置关系,用过切点的半径与切线的位置关系表达相切的代数特征,抽象出切线的性质和判定,并通过演绎推理加以证明;通过纳入知识体系,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及图形关系的抽象
期刊
<正>军事训练中,大量的跑、跳、攀、爬、转体和扑倒等动作常导致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损伤,伤势严重者,往往伴有其他韧带损伤,需要手术治疗。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手术要求高,术后功能康复时间长,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病情的恢复。自2012-01至2021-12,我院共收治膝关节ACL损伤术后出现关节僵硬19例,治疗效果良好。现将ACL术
期刊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松解联合手法松解与麻醉下单纯手法松解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晚期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8月治疗40例TKA术后晚期僵硬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医患沟通结果,19例采用镜下松解联合手法松解(联合组),另外21例采用单纯手法松解(手法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虽然联合组手术时间[(65.4±12.4)m
期刊
目的:探讨肱骨髁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发生肘关节僵硬的危险因素。方法:自2015年3月至2019年2月采用切开固定术治疗120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男59例,女61例,年龄25~77(53.5±3.2)岁。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肘关节僵硬分为僵硬组37例和对照组83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发生肘关节僵硬的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肱骨髁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发生肘关节僵硬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至末次随访时发生肘
期刊
建设运营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是加快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向现代化转型的一个关键性事件。但是作为一项新生事物,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在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中的组织定性和运行绩效如何,政学两届尚未对此清晰回应。本文以组织社会学为分析视角,运用个案研究分析法,在对H市社会工作服务站的田野调查中发现,运营模式无序、专业辨识度不高、组织性质不清是其当下面临的主要结构性张力。基于这些问题,文章尝试从社会工作服
期刊
<正>政绩是衡量一个党员干部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准。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应该如何正确地追求政绩、创造政绩?根本在于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着重强调:“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这是正确政绩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秉持这一政绩观,党员干部应解决好为谁创造业绩、创造什么样的业绩、怎样创造业绩的问题,在新发展阶段更加突
期刊
目的:探究胫骨平台骨折(FTP)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发生膝关节僵硬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1年6月宜春市中医院骨科收治的80例FTP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且术后接受1年随访,统计患者术后随访期间的膝关节僵硬发生率。收集患者相关资料,将可能的影响因素纳入,分析FTP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发生膝关节僵硬的危险因素。结果:80例FTP患者中有12例发生
期刊
学位
目的 观察关节镜松解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伸直型膝关节僵硬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08—2019-06诊治的20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伸直型膝关节僵硬,首先进行关节镜下松解,松解完成后逐渐屈曲膝关节,若发现仍存在明显粘连则再次镜下松解,直至膝关节活动度达到或接近正常。术后急性期(术后1周内)、恢复期(术后2~4周)、功能期(术后1~12个月)进行康复训练,以肌力训练、关节活动
期刊
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结合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山防感冒颗粒中药组分配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作用机制。利用中药系统网络药理学数据库、分析平台(TCMSP)及现有相关文献(CNKI和PubMed)挖掘山防感冒颗粒中山银花、防风、山楂和生姜的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UniProt等数据库查询靶点对应的基因,进而运用Cytoscape 3.8.2构建化合物靶点(基因)网络。利用DrugBank数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