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越来越大,自然资源所承受的压力也不断加大。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利用中存在突出的问题,表现为海洋渔业资源退化、过度捕捞、海洋生态遭破坏、渔民转产转业难度加大等。渔业资源的衰退涉及到两千多万渔民的生计,也关系到13亿人民的食物安全。利用与保护我国海洋渔业资源是建设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对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利用与保护政策的探析,从海洋渔业资源的资源特性出发,海洋渔业资源不仅具有自然资源、生物资源、经济资源的一般属性,更具有公共资源的特性,属于拥挤性准公共物品。海洋渔业资源突出的表现为资源系统的共享性、资源单位的可分性、负外部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在开发中容易过度利用,造成资源衰退。通过探讨国际海洋渔业管理历史及其政策的演变过程,我们得出海洋渔业资源利用与保护是在与贫困、环境、福利分配做斗争,其实质是海洋环境变迁背景下贫困与福利分配问题。公共资源的过度利用通常被认为是市场失灵的表现,这为政府的集中管理提供了依据。如果政府的制度与政策安排对于资源利用是无效的,那么极易造成政府失灵,甚至带来资源利用的生态灾难。对海洋渔业资源作为公共资源管理的制度考察,政府集权管理制度与投入控制无法控制捕捞强度,市场化管理制度与产出控制则需要较高的信息成本。从产权、交易成本的观点来看,不同的社会选择不同的制度安排与政策工具。从实践来看,产出控制的措施达到的效果更好一些。通过对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现状分析,过度捕捞严重、捕捞强度居高不下、海洋渔业资源衰退明显;海洋环境变迁、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渔民增收、转产转业难度加大等问题突出。利用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利用与保护政策从交易成本、资源恢复效果、渔民服从性三个角度比较研究,综合得出,渔业资源税费制度交易成本最低,但服从性和恢复效果一般;休渔制度的服从性和恢复效果较高,但交易成本较高;“双转”政策的服从性和恢复效果一般,还需要较高的交易成本;个别可转让配额制度的服从性最高,但需要较高的信息成本。综合以上的分析,基于公共资源特性的基础上,借鉴海洋渔业资源作为公共资源管理的制度安排与政策选择,提出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下建立基于资源特性的海洋渔业资源管理制度。这一制度主要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即从政府集权管理向分权管理的转变,从投入控制为主向投入与产出控制并重的转变,从捕捞渔业向现代渔业的产业结构转变,从对物(鱼类)的管理向对人(渔民转产转业)的管理的转变,已达到海洋渔业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目的。